《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第五组 教师姓名:郭丹丹 学校:额敏县第一中学
(一)说教材
《血液循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营养和废物的运输都离不开血液的循环流动。本节内容与消化、呼吸、泌尿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中心枢纽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额敏县第一中学七年级(2)班的学生,本班学习气氛良好,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喜欢有趣的事物,不喜欢枯燥的学习方式,分析能力稍欠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识别血液循环图,正确概述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2.在学习血液循环过程中,通过观看视频知道动脉血、静脉血如何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 点。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突破方法:通过旅游的方式,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归纳总结突出重点。并观看教师自制视频,对血液循环有了一些动态的认识。
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突破方法:通过看视频,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以旅游中的“见闻”表示血液成分的变化。
(五)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以上情况,我选择了如下的教法学法:
教法上以“探究式教学法”为主,利用自制教具、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游戏等相结合
学法上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采用自主学习、参与游戏、小组合作探究和归纳总结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播放教师自制视频
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并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认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明明小朋友很疑惑,“妈妈我的头部受伤了,在手上打点滴也能治好病吗?”导出新课----血液循环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使他们学会关注生活。
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一、 血液循环的路线
以旅游的方式开始今天的学习过程。
1、首先我们要找到今天旅游的路线体循环和肺循环。
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63-64页,自主完成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看看你记清楚旅游路线了吗?
题目:
1、说一说体循环的起点站是?终点站是?体循环的路上经过了哪些车
站?
2、说一说肺循环的起点站?终点站是?肺循环的路上经过了哪些车站? 。
小组探究:
3、体循环与肺循环是完全分开的吗?找出它们的联系。 4、完善黑板上血液循环路线图(标注血流方向)。
游戏:教师报起始站和终点站,将经过的车站按顺序排列
二:血液循环过程中的见闻——血液的变化
拿一管动脉血和静脉血,让学生观察,找出它们的区别?通过实物,辨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设疑:那么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有没有发生变化?观察插图颜色的变化,可以发现体循环肺循环发生变化的部位。
观看视频,体循环和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讨论:在上面的两条循环路径中,血液的成分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有什么意义?
课堂小结:
选出两名优秀的“导游”,给大家介绍旅途“路线、见闻”。 体循环之旅
问题:体循环之旅从“大本营”心脏的哪个腔出发?旅途“路线、见闻“最后回到哪里?
体循环之旅
问题:肺循环之旅从“大本营”心脏的哪个腔出发?旅途“路线、见闻“最后回到哪里?
【设计意图】我把本课的重点设计成两条旅游路线,目的是将抽象的生物问题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
习题检测:
明明小朋友很疑惑,“妈妈我的头部受伤了,在手上打点滴也能治好病吗?药物经过的途径有哪些?
(七)板书设计
(八)教案反思:
在本节课中,以旅游的方式授课,题材新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由于方式受到限制,有些内容不能穿插到内容中,只能习题补充。由于经验不足,语言表达欠缺,课堂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