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第十九讷只王(417—457)时,“有沙门黑胡子从高句丽至善郡(今善山郡),
郡人毛礼于家中作窟室安置之”(《海东高僧传》卷一)。佛教自此传入新罗。
约5世纪中叶
与云南接壤的缅甸骠国,有上座部佛法流行。在缅甸卑发现的巴利文佛典残片,说明
至迟在5世纪这里已经有了上座部佛教。
452年(北魏兴安元年)
文成帝诏曰:“州郡县众居之所,各听建佛图一区;民欲为沙门者,听出家,大州五
十人,小州四十人。”于是,北魏武帝时所毁佛图(佛寺),率皆修复。(见《资治通鉴
》卷一二六)
458年(南朝宋大明二年)
沙门昙标、南彭城民高阇与殿中将军苗允等谋反。事觉,皆伏诛。于是下诏沙汰诸沙
门,“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因诸尼交关后妃,此制不行。(见《资治通鉴》卷一 二八)
460—465年(北魏和平年间)
昙曜于武州开凿石窟。据《续高僧传?昙曜传》,昙曜“以元魏和平年任北台
昭玄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龛
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
比相连,三十馀里”。武州之最高峰名云岗,昙曜所凿造,即今大同云岗石窟。
475年(南朝宋元徽三年)
法献于是年“发踵金陵??既到于阗,值栈道断绝,遂于于阗而返,获佛牙一枚,舍 利十五身,并《观世音灭罪咒》及《调达品》,又得龟兹国金锤鍱像,于是而还”(《高
僧传?法献传》)。
487年(南朝齐永明五年)
范缜时为竟陵王萧子良门下宾客,盛称无佛,著《神灭论》,萧子良集僧难之,范不 为屈服。
489年(南朝齐永明七年) 僧伽跋陀罗译出《善见律毗婆沙》。《佑录》卷二云:此律“齐永明七年出”。又云
:“齐武帝时,沙门释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请外国法师僧伽跋陀罗译出。”
492年(南朝齐永明十年)
中印度僧求那毗地于建康译出《百喻经》。《高僧传?求那毗地传》云:“初, 僧伽斯于天竺国,钞修多罗藏中要切譬喻,撰为一部,凡有百事,教授新学。毗地悉皆通
,兼明义旨,以永明十年秋,译为齐文,凡有十卷,谓《百喻经》。”后又译出《十二因
缘》、《须达长者经》各一卷。
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 魏迁都洛阳,佛教中心南移。
500年(北魏景明元年)
北魏始建龙门石窟。《魏书?释老志》云:“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准代京
灵岩寺石窟,于洛南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去地一百尺,南北一百四
十八。永平中,为世宗造石窟三所。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23)二十四载方成,用工
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
503年(南朝梁天监二年)
扶南国王遣使送珊瑚佛像至梁。《梁书》卷五四云:是年“跋摩复遣使送珊瑚佛像,
并献方物”。
504年(南朝梁天监三年)
梁武帝皈依佛教。《广弘明集》卷四《舍事道法诏》云:“惟天监三年梁国皇帝兰陵
萧衍。??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梁武帝在位时,广建佛寺,造金银像甚多,常设大会
,数次舍身,并立无尽藏。在位四十八年,几可谓佛法治国。
508年(北魏永平元年)
北印度菩提流支、中印度勒拉摩提译出《十地经论》。(据崔光《十地经论序》)
515年(南朝梁天监十四年)
狼牙修国(在今马来半岛)遣使入梁,称颂三宝。《梁书》卷五四谓,是年狼牙修国
“遣使阿撤多奉表”,表中有“供养三宝”之语。
516年(北魏熙平元年)
于洛阳城内建永宁寺。《洛阳伽蓝记》载:“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波斯国胡人也。起自荒裔,来游中土。??自云,年一百
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又云:“永熙三年(534),
浮图为火所烧??火经三月不灭。”
518年(北魏神龟元年)
是年十一月冬,胡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赴西域取经,有敦煌人宋云偕行,经流沙西
出,至于阗,经葱岭,入天竺。于神龟二年十二月入乌苌国。此后,惠生、宋云在印土广
礼佛迹。至正光二年(521)二月始还,取得大乘经典百七十部。(见《洛阳伽蓝记》)
519年(南朝梁天监十八年) 慧皎撰成《高僧传》十三卷。
520年(南朝梁普通元年)
一说大通元年(527),南天竺僧菩提达摩到广州,据传为梁武帝迎入建康,同年至
北魏入嵩山少林寺隐修,并提出“二入四行”学说,授徒传教。
522年(南朝梁普通三年,北魏正光三年)
据日本12世纪皇圆《扶桑略记》记载,在继体天皇十六年壬寅(522),有中国人司
马达止至日本,结庵供奉佛像(本尊),为佛教“私传”入日本之始。
538年(南朝大同四年,东魏元象元年)
日本钦明天皇时,百济圣明王派使者奉佛像、佛经传入日本。具体时间,有不同说法 。据奈良时代(710—734)成书的《上宫圣德法王帝说》载,时在“戊午年(538)十月
十二日”。
542年(东魏兴和四年) 昙鸾卒。《续高僧传?昙鸾传》云:昙鸾于是年“因疾卒于平遥山寺,春秋六十
有七”。昙鸾在东魏开拓弥陀净土信仰,撰有《往生论注》等。
548年(南朝梁太清二年)
西印度僧真谛(即拘那罗陀)于是年闰八月“始届京邑”(《续高僧传?拘那
罗陀传》),梁武帝欲请译经,值侯景乱,未果。真谛后流离无定居,但仍译出大量经论
,主要有《摄大乘论》、《俱舍论释》等四十九部一百四十二卷。真谛卒于陈太建元年( 569)。
6世纪上半叶
印度瑜伽派世亲学说发展为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两派。世亲以后,其学说的继承者有
亲胜(410—490)、火辨(约410—490)两家。较亲胜稍后并发挥亲胜学说的有德慧(4
40—520)、安慧(475—555)两兄弟及真谛(499—569)。以上史家称之为前期瑜伽派
或无相唯识派(又称唯识古学)。世亲学说的另一继承者和发挥者是陈那(约440—520) 。陈那特别注意于因明和认识论的研究,他把瑜伽派和小乘经量部的学说结合起来,是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