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直线A1C1与平面A1C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20.PA⊥底面ABCD,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PA=AB=2,点E是PB的中点,点F在边BC上移动. (Ⅰ)若F为BC中点,求证:EF∥平面PAC; (Ⅱ)求证:AE⊥PF;
(Ⅲ)若二面角E﹣AF﹣B的余弦值等于
,求
的值.
【考点】二面角的平面角及求法;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分析】(Ⅰ)证明EF∥PC即可得EF∥平面PAC. (Ⅱ) 证明AE⊥平面PBC 即可得AE⊥PF.
(Ⅲ)如图以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0,0,0),B(0,2,0),P(0,0,2),E(0,1,1),F(m,2,0),求出平面AEF的一个法向量为,由二面角E﹣AF﹣B的余弦值等于
,求出m,即可
【解答】解:(Ⅰ)证明:在△PBC中,因为点E是PB中点,点F是BC中点, 所以EF∥PC.…..
又因为EF?平面PAC,PC?平面PAC,…. 所以EF∥平面PAC. …..
- 25 -
(Ⅱ)证明:因为底面ABCD是正方形,所以BC⊥AB. 因为PA⊥底面ABCD,所以PA⊥BC. PA∩AB=A
所以BC⊥平面PAB. …..
由于AE?平面PAB,所以BC⊥AE.
由已知PA=AB,点E是PB的中点,所以AE⊥PB. ….. 又因为PB∩BC=B,所以AE⊥平面PBC.….. 因为PF?平面PBC,所以AE⊥PF. …..
(Ⅲ)如图以A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0,0,0),B(0,2,0),P(0,0,2),E(0,1,1),F(m,2,0). 于是
,
.
设平面AEF的一个法向量为=(p,q,r), 由
得
取p=2,则 q=﹣m,r=m,….
得=(2,﹣m,m).…..
由于AP⊥AB,AP⊥AD,AB∩AD=A,所以AP⊥平面ABCD. 即
平
面
ABF
的
一
个
法
向
量
为
. …..
根
据
题
意
,
,
解
得
. ….. 由于BC=AB=2,所以
.…..
- 26 -
21.已知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方程是(Ⅰ)求抛物线的方程;
(Ⅱ)设直线y=k(x﹣2)(k≠0)与抛物线相交于M,N两点,O为坐标原点,证明:OM⊥ON.
【考点】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分析】(Ⅰ)利用排趋性的准线方程求出p,即可求解抛物线的方程; (Ⅱ)直线y=k(x﹣2)(k≠0)与抛物线联立,通过韦达定理求解直线的斜率关系即可证明OM⊥ON. 【解答】(本小题满分13分)
(Ⅰ)解:因为抛物线y2=2px(p>0)的准线方程为所以
,解得p=1,
, .
所以 抛物线的方程为y2=2x.
(Ⅱ)证明:设M(x1,y1),N(x2,y2). 将y=k(x﹣2)代入y2=2x,
消去y整理得 k2x2﹣2(2k2+1)x+4k2=0. 所以 x1x2=4.
- 27 -
由,,两式相乘,得,
注意到y1,y2异号,所以 y1y2=﹣4. 所以直线OM与直线ON的斜率之积为即 OM⊥ON.
22.已知A,B,C为椭圆W:x2+2y2=2上的三个点,O为坐标原点. (Ⅰ)若A,C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x+1,求AC的长;
(Ⅱ)设P为线段OB上一点,且|OB|=3|OP|,当AC中点恰为点P时,判断△OAC的面积是否为常数,并说明理由. 【考点】椭圆的应用.
【分析】(Ⅰ)根据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即可求出AC的长; (Ⅱ)联立直线与椭圆的方程,利用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即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解答】解:(Ⅰ)由得3x2+4x=0, 解得x=0或
,
,
,
,
∴A,C两点的坐标为(0,1)和∴
.
(Ⅱ)①若B是椭圆的右顶点(左顶点一样),则∵|OB|=3|OP|,P在线段OB上, ∴
,
,求得,
- 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