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强大的道义力量为我们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世界几大占代文明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没有中断并延续发展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深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动展示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性、可信性的检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推进,也不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丰富而鲜活的时代内涵,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任务新要求,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及有力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和相应条件。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人民性和真实性而居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人类社会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的本质规定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社
11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民性体现在它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最厂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鲜明的人民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道义感召力。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来源于它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实现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和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真切、具体、广泛的现实。
3.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既关系着自己的健康成长成才,又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1)
扣好人生的扣子
①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面对整个社会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复杂多变的新特点,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更加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把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②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大学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白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量。 (2)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①勤学。知识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黄金时期,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专攻博览,努力掌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让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②修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
12
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等等。
③明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增强自己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大学生一定要正视价值观选择和道德责任感,强化判断,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自觉做良好风尚的建设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④笃实。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白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千,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目标高远,保持定力、不懈奋进,又要脚踏实地,严于律己、精益求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正心、笃实以为功。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1.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1) 道德的起源 ①道德起源的理论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讨道德起源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并提出了种种见解或理论。如“天意神启论”“先天人性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等。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这些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要么是主观唯心主义或客观唯心主义的注解,要么是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分析,均无法正确揭示道德的起源。 ②马克思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道德的起源问题,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来认识和把握。
a.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劳动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b.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在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必然要发
13
生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调节各种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满要,道德恰恰是适应社会关系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
c.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人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意识到自我与他人或集体不同的利益关系,并由此产生调节利益矛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而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的起源问题,为正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 道德的本质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应该把握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以及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
①道德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a.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b.道德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普遍性和阶级性 d.作为社会意识的道德一经产生,便有相对独立性 ②道德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道德是一种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特殊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的,因此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道德作为一种调节方式,是处于同一社会或同一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要求、秩序和理想,它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③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作为实践精神,道德是一种旨在通过把握世界的普恶现象而规范人们的行为并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等方面的总和,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等活动的动力。
2.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4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这主要是因为: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制度保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团结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人际关系,是为人民服务的基础。
(2)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更在于强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引导下,每个市场主体都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
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既高尚又普通,它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长期以来,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主要体现在: (1)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不能分割的。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不是靠抑制一方来发展另一方,而是要力求做到共同发展、相互增益、相得益彰。 (2)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强调,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在必要时作出牺牲。 (3)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