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程重点归纳
【学习目标】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自主探究】 知识点 观察与思考 归纳与结论 碳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
3.物质循环的范围
4.物质循环的\物质\指什么? 5.物质循环的特点
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又从
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________________。
2.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另一方面可以被生物群落利用。 4.观察图5–11思考
⑴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⑵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等)?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循环的。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作用或 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 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的形式通过 或传递。
5.温室效应的成因,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 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使大气中 含量迅速增加造成的。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仔细阅读思考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 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阅读课文找出二者不同点及联系
不同点:物质循环的特点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联系:物质作为能量的,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合作学习】
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2.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所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 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 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3.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个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养相同时间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全部消失,b的基本不变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比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入\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4.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其中M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A.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在图中④过程中是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 B.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元素可在生物群落中反复循环利用
D.若M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的能量值为②与③对应的能量值之和 5.(14分)(2011·韶关高二检测)20XX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相关问题:
(1)实现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关键生物是______(填字母),碳在A→B和B→C过程中分别以_______、_______形式流动。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_____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_______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4)若生产者固定了100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范围为_______kJ。
(5)\周一请吃素\,这是坎昆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_______特点。
(1)B和E(只答一个不可)CO2(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细胞呼吸)碳循环 (3)B→C→D(4)1~4(5)逐级递减
6.(12分)下面是某同学为探究温度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完善该实验报告的内容。
实验材料和用具:土壤、落叶、玻璃水槽、标签、塑料布、恒温箱、纱布等。 (1)研究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取_______的落叶分成三等份,用纱布包好,分别埋入装有土壤的三个玻璃水槽并用塑料布封好玻璃水槽的口。
②将玻璃水槽贴上标签A、B和C,将A放在_______环境中,B放在0℃环境下,C放在50℃环境中。一个月后,取纱布包。
③观察比较A和B两个装置中纱布包中落叶的_______程度。 (3)预期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探究温度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2)①形状、大小相同②常温(或25℃)③腐烂
(3)常温(25℃)条件下比0℃和50℃条件下的落叶腐烂程度大 【巩固练习】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物质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2.【解析】选B。自养生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因此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含量。该图不能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3.【解析】选A。本题考查实验基本原理和设计思路。实验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控制单一变量,故A项正确。B项中的a应该是不变,b可能会部分减少。C项不正确,因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所以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最好。D项没有必要再增加一个对照组,和本实验无关。
4.【解析】选B、C、D。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分析如下: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食物链单向流动,而不能循环利用;碳元素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的,而不是在生物群落的内部;①代表的是生态系统中固定的总能量,它不仅包括②③,还包括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到无机环境中的能量。
5.【解析】(1)碳循环在无机环境与生活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利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