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验探究题(共30分)
29.(8分)小乐和小霞分别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图分别如图甲和
图乙所示:
(1)如图甲所示,小乐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①为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对选取的两只蜡烛的要求是 _________ ;
②实验中,小乐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 样得出的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_________ . (2)如图乙所示,小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①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 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_________ cm;
②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 __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③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2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观察像的大小,与②中所成像的大小相比 ____ (选填:“变大”、“变小”或“变”);
④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5cm时,为观察凸透镜成像特点,小霞应从图乙中凸透镜的 _________ (选填“左”或“右”)侧进行观察.
(3)对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从成“虚像”和“实像”的角度进行比较可知,平面镜能成 _________ 像,凸透镜能成 _________ 像.
30.(7分)小明在实验室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
(1)(1分)他把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滑回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后,发现指针 如图甲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天平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 才能使天平平衡。
(2)(2分)在实验过程中他进行了如下一些实验步骤: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 ③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
④将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测出矿石和水的总体积 以下实验步骤顺序合理且误差较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3)(2分)由图乙、丙可知,矿石的质量为 g,矿石的密度为 g/cm
31. (7分)小英和小芳同学分别在做“观察海波的熔化”实验,使用
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英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温度/℃ 0 40 1 42 2 44 3 46 4 48 5 48 6 48 7 48 8 49 9 50 10 51 3
(1)海波的熔点是 ℃,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处于 。
(填“固态”、“液态”、“固液共存状态”)
(2)小芳同学实验时发现海波熔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 据。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她一种延长海波熔化时间的方法。
(3)细心的小英发现: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海波熔化后升温比熔化前升温缓慢了,
然后和其他组同学交流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请你说出这种现象可以说明什么 32.(8分)某班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分成了两大组进行实验 探究:
(1)甲实验小组为了研究“电阻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电路. a.请你指出他们在电路连接上的两处错误: , . b.该实验小组在器材选择上有一个元件选择是错误的, 是 ,应换成 ,
理由是: .
(2)乙实验小组探究为了“电阻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特选择了以下器材:学生电源、开关1个、滑动变阻 器R0一个、导线若干、四个定值电阻(R1=5Ω、 R2=10Ω、R3=15Ω、R4=20Ω),但是由于粗心少领 了一只电压表,多领了一只电流表。同学们通过思考讨 论设计出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图,并进行了实验 (实验之前老师特别强调他们注意用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如下:
a.先将各元件按电路图正确连接,接入的定值电阻分别
为R1=5Ω、R2=10Ω,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电流表的示数记如下表; 接入电阻 电阻R/Ω 电流I/A R1 5 1.00 R2 10 0.50 R3 15 ① R4 20 ② 图—1
R1 R2
A1 A2
R0
图—2
b.把定值电阻R2换成R3 , , 记下对应电流表A2的示数,填入表格中(请你帮他们完整这一步的操作); c.再把R3换成R4,按上一步的操作进行调节,并记下对应电流表的示数, 填入上面表格中的①②横线上;
d.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一、1.C 2.B 3.A 4.D 5.C 6.D 7、D 8. A 9.C 10.CD 11.ABC 12.AB 13。A D
二、 14.凝华 放出 凝固15. 变大 变暗 变小 变小.16. 6 83.3% 变大 17.不变;它始终处于漂浮状态;上浮;海水密度大于河水密度 18. 倒立 放大 投影仪 右19.答案各个方向,相等,同种 20.6 10 0-20 21.10 三、作图题略 四、简答题25
(A).(1)“花香怡人”﹣﹣物体具有扩散现象;
(2)“向后一蹬,向前滑”﹣﹣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阵阵掌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新旱冰鞋”﹣﹣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
五、26解:(1)R1===440Ω;
(2)电热毯处于高温加热状态时,10min消耗的电能:W=Pt=110W×10×60s=6.6×104J;
(3)当电热毯处于低温加热状态时,R1、R2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实=I2R1=(0.2A)2×440Ω=17.6W. 答:(1)R1的阻值为440Ω;
(2)该电热毯处于高温加热状态时,10min消耗的电能为6.6×104J;
==0.2A; P
(3)已知R2的阻值为660Ω,当电热毯处于低温加热状态时,R1的实际功率为17.6W.
27.解:(1)燃气体积:V===0.021m3,
燃气质量:m=ρV=1.2kg/m3×0.021m3=0.0252kg; (2)由Q吸=cm(t﹣t0)得:
水的末温度:t=t0+=15℃+=95℃;
(3)暖水瓶对桌面的压力:
F=PS=5×103Pa×70×10﹣4m3=35N,暖水瓶与水的总重力:G=F=35N, 暖水瓶与水的总质量:m总==
=3.5kg,
暖水瓶的质量:m瓶=m总﹣m=3.5kg﹣2.5kg=1kg.
答:(1)完全燃烧0.0252kg燃气可放出8.4×105J的热量;
(2)可以使质量为2.5kg、初温为15℃的水温度升高到95℃;(3)暖水瓶的质量是1kg. 28. 解: ①因为ρ水=1×
kg/
,s水=200cm2=0.02
,h水=0.2m;ρ酒精=0.8×
kg/
,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