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与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就是最根本的。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就是,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就是马克思
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3、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4、 唯物辩证法总的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5、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
6、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就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就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与质变就是相互渗透的。两者
区别:量变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与构成事物的成份的排列组合的变化,就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就是渐进性的变化。质变就是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就是事物的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就是的渐进性的中断。质变也叫飞跃。量变与质变就是事物的两种不同变化。量变与质变的区别,不仅变化的内容不同,而且变化的状态也不同。第一,量变与质变就是事物两种不同内容的变化。量变就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就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事物成份的排列组合的变化。质变就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就是事物由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第二,量变与质变就是事物两种不同状态的变化。量变就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量的变化,事物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状态。质变就是事物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就是渐进的中的,显著的变化状态。事物的变化就是否超出度的范围,就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7、 辩证否定的基本内容:否定就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否定就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就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与促使旧事物灭
亡的根本途径;否定就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8、意识的起源,能动性:意识的产生,既就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就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物质从自身发展中产生能思维的生物,经历漫长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决定性环节: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与心理;3、由一般动物的感觉与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产生意识。意识就是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意识就是社会性的劳动、语言与人脑的必然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就是社会的产物。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与可能;2、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3、在劳动与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的能动性,指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
9、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就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就是通过抱有一
定目的与意图的人有意识的活动现实的。
1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两者的联系:客观辩证法就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辨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就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就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可以概括地把主观辨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11、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于意识,世界上先有意识再有物质。它包括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
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指:在自然界范围内坚持唯物主义,但就是一进入历史范畴,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即就是持有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种思想,并不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一种。 主体:指对客体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就是客体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 客体: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就是主体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
客观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物质的唯一特征就是客观实在性
12、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实践及其基本的特征 :物质与运动就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就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与根本属性,物质就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就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就是一切运动变化与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与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物质世界的运动就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实践就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基本的特征:(1)直接现实性;(2)能动创造性;(3)社会历史性。
1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 14、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就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就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就是认
识的目的,实践又就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结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这就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
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就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有统一:(1)真理与谬误就是对立的。真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
映;谬误就是主观对客观的歪曲反映。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一定范围内就是绝对的。(2)真理与谬误又就是统一的。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一方面,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它们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7、实践就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真理的本性瞧;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瞧:时间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8、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认识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又称“思维的至上性与非
至上性”。表达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一对范畴。认识的至上性就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就是无限的、绝对的。
19、价值及其客观规律:哲学上的“价值”就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就是指具有
特定属性的客观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客观性:
2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里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3、社会存在的概念: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就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 2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就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作用于社
会存在;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
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就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26、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有哪些:
27、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生产力就是社会矛盾运动中最
基本的动力因素,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就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她矛盾存在与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与出尽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发展。
28、阶级既就是经济范畴也就是社会范畴
29、革命就是什么:革命就是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就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30、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史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
性。
3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与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32、资本的原始积累:就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的历史 33、劳动创造价值与劳动创造财富: 3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34、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就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总就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听得绕着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作用: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的分配 35、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是货币转换为资本的前提
36、资本的概念:指的就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就是可以带来剩余
价值的价值)
37、剩余价值及其真正来源: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38、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9、产业资本循环与周转: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40、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工人的工资就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4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根源:实质: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
因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就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44、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法制,就是资产阶级国家所确立的依法治理的统治方式,它确认与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巩固了同封建制斗争的成果。然而,从本质上来说,资本主义法制就是保证资产阶级民主,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人民实行剥削与压迫的合法手段,就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资本主义法制的原则: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45、垄断与垄断的形成:所谓垄断,就是指少数资本这一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
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与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形成原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与控制笨部门的生产与销售,实行垄断,获得高额利润;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46、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社会生产就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包下来 47、金融资本:就是有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48、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4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A、就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B 、就是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 D、就是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50、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张的基本形式:1、借贷资本输出;2、生产资本输出;3、商品资本输出 51、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p189
5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5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如何瞧待这些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就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与生产力的发展,就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与利益斗争的作用,就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何瞧待这些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就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控股权还就是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股权社会化不过就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一种新模式。因此,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所实行的社会福利就是给工人以香肠,资本家却得到火腿。工人的社会福利与生活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就是她们作为受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几十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一直保持在15%—20%,美国最底层的40%的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美国总财富的2%。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其制度所决定的腐朽性与落后性并没有被改变。从另一角度瞧,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
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与生长着的“新的社会因素”。因此,我们应当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充满信心、 54、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就是空想的原因:未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现实力量 55、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
56、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57、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必
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就是指非手段性生产与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生存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自身,人的发展成了目的,劳动与其她一切人类活动都就是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 内在需要。
58、自由王国的概念: 就是指非手段性生产与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生存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自身,人
的发展成了目的,劳动与其她一切人类活动都就是为了实现主体自身的 内在需要。 59、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共产主义基本质因素 60、共产主义要消灭的3大差别就是什么: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6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是指社会意识本身不就是绝对独立的,而就是最终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