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次氯酸,久置于空气中会变为盐酸;亚硫酸钠会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钠;因此想要确定他们是否变质,只需要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变质后的物质即可。 【详解】
A. 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钡不反应,无现象,而变质后的产物碳酸钠会和他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正确;
B. 漂白粉变质前后均含有钙离子,与碳酸钠反应均会产生白色沉淀,因此无法用碳酸钠检验其是否变质,故B错误;
C. 氯水变质前后溶液中均存在氯离子,均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无法用硝酸银检验其是否变质,故C错误;
D. 亚硫酸钠与氯化钡会反应生成亚硫酸钡沉淀,变质后的产物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者均为白色沉淀,所以无法用氯化钡检验其是否变质,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点睛】
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变质后的产物,并找到变质前后物质的不同点。 3.C
【解析】A、H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故A错误;B、NH3中N原子和H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为共价化合物,故B错误;C、MgCl2中镁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为离子化合物,故C正确;D、NaOH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原子和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为离子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硫铁矿燃烧前需要粉碎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正确;
B.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不是为了让反应正向移动,而是虑到催化剂V2O5的活性温度,故B正确;
C.吸收塔中SO3如果用水吸收,发生反应:SO3+H2OH2SO4,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易导致酸雾形成,阻隔在三氧化硫和水之间,阻碍水对三氧化硫的吸收;而浓硫酸的沸点高,难以气化,不会形成酸雾,同时三氧化硫易溶于浓硫酸,所以工业上从吸收塔顶部喷洒浓硫酸作吸收液,最终得到“发烟”硫酸,故C正确;
D.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将NH3液化分离,即减小生成物氨气的浓度,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减慢,但是能提高N2、H2的转化率,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
工业生产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但也可以通过中学化学实验原理来解释,注意根据相应的实验原理解答。 5.C
【解析】常温下,铝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所以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但钝化属于化学变化。,C不正确,其余都是正确的,所以答案选C。 6.C 【解析】
试题分析:A、两个电极反应式相加,总电极反应式为2H2+O2=2H2O,故说法正确;B、根据A选项分析,产物是H2O,对环境无污染,属于环境友好电池,故说法正确;C、能量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故说法错误;D、负极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因此氢气在负极被氧化,故说法正确。 考点:考查燃料电池等知识。 7.A 【解析】 【详解】
A.在ICl+2NaOH=NaCl+NaIO+H2O反应中,ICl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并没有改变,因此不是氧化剂,故A错误;
B.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物质能量越高越活泼,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物能量降低,故B正确;
C.淀粉碘化钾溶液在空气中,碘离子被氧气氧化成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淀粉变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I-+O2+2H2O=2I2+4OH-,故C正确;
D.非金属性F>Cl>Br>I,则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故D正确。 故选A。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油脂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是甘油和高级脂肪酸,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产物是甘油和高级脂肪酸盐,A错误;
B、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B错误; C、淀粉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C正确;
D、酶属于蛋白质,其水解产物是氨基酸,D错误; 故合理选项为C。 9.C
【解析】 【详解】
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为碱性氧化物,加入水中,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故A不选;
B、熟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加入水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故B不选;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为强碱弱酸盐,加入水中,碳酸根离子水解生成氢氧根离子,溶液呈碱性,故C选;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加入水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故D不选; 故选C。 10.D 【解析】 【分析】
砹属于卤族元素,在卤族元素中,砹的金属性最强,非金属性最弱,结合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分析判断。 【详解】
①氯气、溴、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则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故①不选;
②碘与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则砹单质与水反应,不可能使砹全部转化成氢砹酸和次砹酸,故②选; ③卤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碘为紫黑色固体,则砹是黑色固体,故③不选; ④AgCl、AgI等不溶于水,由相似性可知,砹化银难溶于水,故④不选; ⑤砹的非金属性很弱,则砹化氢很不稳定,故⑤选; 砹或砹的化合物最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②⑤,故选D。 11.A 【解析】 【详解】
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A减少了a mol?L-1,B的平均反应速率v(B)= a/15 mol?L-1?min-1,c增加了2a/3 mol?L-1;所以参与反应的A的物质的量为2amol,参与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为a/15 mol?L-1?min
-1
×5 min×2 L=
2a4amol,生成的C的物质的量为2a/3 mol?L-1×2 L =mol,所以m:n:p=3:1:2 ;又33因为增加系统压强时,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所以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始终不变,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即m+n=p+q,所以m:n:p:q=3:1:2:2,故A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甲烷和水经催化重整生成CO和H2;燃料电池中,通入CO和H2燃料的电极为负极,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入氧气的电极为正极,氧气得电子生成CO32-,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A.反应CH4+H2O
3H2+CO,C元素化合价由-4价升高到+2价,H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低到0价,
每消耗1molCH4转移6mol电子,故A错误;
B.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电解质中没有OH-,电极A的反应为H2+CO+2CO32--4e-=H2O+3CO2,故B错误; C.燃料电池工作时,CO32-向负极移动,即向电极A移动,故C错误;
D.电极B为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生成CO32-,反应为O2+2CO2+4e-=2CO32-,故D正确; 答案选D。 【点睛】
明确原电池的原理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为B,书写电极反应式时要注意结合电解质的影响书写。 13.D 【解析】A。
原子核内中子数为3-2=1,故A错误;B、
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1个中
和
子的氦原子,故B错误;C、原子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均为2,故C错误;D、
的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核素,故D正确;故选D。
点睛:原子表示法中元素符号左上角表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原子核内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不同的核素是质子数不同或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14.B 【解析】 【详解】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降温、减压一般减慢反应速率,故答案为B。 15.B 【解析】
试题分析:A、(C6H10O5)n可以是淀粉或纤维素,但是二者的n值不同,错误;B、葡萄糖可以发生银镜反应,正确;C、烧黑的铜丝趁热插乙醇中得到的是乙醛,错误;D、分离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是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错误。 考点:有机物的相关知识。 16.C
【解析】分析: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将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在煤中加入石灰石可以减少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磷元素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疯长导致水体污染。 详解:①pH小于5.6的降水才属于酸雨,①错误;
②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CO2,将导致温室效应加剧,②正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