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都愿意学,孩子的思想也比较单纯。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由原本的直观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逐渐缺乏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打击了他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再者,学生之间个别差异较大,在生活体验上也存在差别,因此出现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再加上自身的不重视和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引发了两极分化。
3、数学认知结构欠缺,不能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识框架是先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全貌,然后再具体问题上细究。教材的结构跳跃性、系统性强。在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如人教版四下的简便运算这一章节中,首先学习的是加法和乘法的几种运算定律,在此之后就要巧妙的用到这几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于定律掌握不好的同学来说简便运算一点都不简便,因为他连最简单的运算定律都没有熟练掌握,就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因此在后续的学习中是困难重重,使他丧失了前进的勇气。
4、学生的心理出现了变化。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在性格上,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有时违背,有时顺从,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会感到难为情,会产生自我保护、避免犯错的抑制心理。这
时的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上课不积极主动发言,没有勇气或者怕大错被人取笑,这种少开口、少出错的心理占据了很大部分。长此以往,课堂就缺乏竞争氛围、合作意识,学生思维缓慢,学习懒散。特别是学习动机不明确,无上进心及竞争意识的部分学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使他们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5、家长的不关心、不重视。
在农村的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重视,有的甚至置之不理,他们认为学习那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不识几个字,怎么给孩子辅导呢?还有部分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试问,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怎么会安心、认真地学习呢?我们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缺乏自制能力,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引导正确的方向,而在家里这个引导者就是家长。家长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当然家长在处事中还应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专制,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多和他们沟通,交流,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减少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求知欲,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给那些学困生一些体验成功的愉悦的机会;也可以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题目)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成绩中下的学生,多一些鼓励的评价;
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1)教会学生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一部分学困生在数学上工夫花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他们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这些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的指导和学习心理的辅导。
(2)教会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努力保护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记得前几天听过的《年、月、日》这堂课,教师在解决一年有几个月和每个月分别有几天这几个知识点之后,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之前我们讲的这些知识(手指着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我猜想教师接下来肯定要解决2月这个特殊月的问题了,那还了得,老师给的范围这么大,学生肯定会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为什么一年要365或366天呢?等等,但是就不会提到教师所预设的问题的,没想到问题抛出之后,第一个学生站起来之后一针见血地说“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呢?”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他一眼就看出2月的特殊,这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问题不但让这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到解释2月的特
殊性上,还激起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个问题是他们自己的疑问,是在解决自己的困惑。教师的这一问题真是一举两得啊,巧妙!
(3)教会学生学会“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的人格,学生参与教学应着眼于所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抽象、完善整个过程。例如:在学习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放手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对于这样的任务都欣然接受,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好几个小组讨论出两种方法。在反馈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讲清楚自己的思考方式以及操作过程,这比教师一味的讲解来的有效的多,当然在学生的反馈之后教师应更深入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面积公式。正是由学生自己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践操作后得出的结论他们理解地更加深入记得更加牢固,在之后的练习过程中效果非常好,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谐、愉快,学生兴趣高昂,知识掌握地又理想,那么对教师来说又何乐而不为呢?
(4)教会学生学会“感悟”。
学贵有悟,感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学生的感悟能力不是与身俱来的,这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有着密切的确联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感悟”的情境。例如:在“圆的面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