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涕、洛”,理解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堂实录:
师:在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我们来读读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发现了吧,李白的诗里面地名很多,把地名圈出来。 生: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师:一共28个字,地名就占了将近一半。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代诗人杜甫的这首诗里面也出现了许多地名,自己先读一读这首诗。
师:请你翻到第150页,你觉得哪些是地名,请你圈出来。 (师巡视指导:圈得很好,但是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
师:我们来听听,*同学圈的是哪一些?
生: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师:一个个来,他先圈的是河南,河北,然后是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放慢速度,让其他孩子都听见)
师:还有没有? 生:剑外。
师:对,剑外也是也是一个地点。这首诗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地名,跟李白那首诗有很多相似之处。(齐读诗歌,教师声音穿插其中,产生和音的效果。)
师:这么多地名,有哪些是你知道的? 生: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中的河南河北跟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地域差不多。不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里面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山的东面”。(现在想来,表述确实有问题)
生:襄阳好像看到过。
师:
师:襄阳好像在书里看到过,不过模模糊糊的。 (课件出示地图,结合地图浏览一遍这些地名。) 教师依次指地名,学生读古诗。
师:杜甫现在在哪块地方?想到哪里去?心在哪里? 学生带着自己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有情绪在里面。这么多字其实是围绕一个字在写的,请你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你圈哪个字? 生:喜。
师:我们会发现整首诗是围绕“喜”字来说的。板书:喜 师:如果给“喜”字组词,***,你会组什么? 生:喜悦。 生:欢喜。 生:欣喜。 生:欣喜若狂。
师:“喜”字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变过,都是欣喜,高兴的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杜甫欢喜,喜悦,欣喜若狂?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所以杜甫这么开心。
师:了解历史的同学知道是因为什么事件导致蓟北这个地方“失去”吗?
生:安史之乱。
师:是的,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国家,一心渴望九州能够统一,希望能够收复失地。这的诗,你读到过吗?
生:《已亥杂诗》。
师:《已亥杂诗》,那是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那是希望国家通过改革实现振兴,跟收复失地还没有关系。
生: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读了陆游的诗,我们能感受到陆游一生都在盼望九州统一,例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愿望不实现,他心里悲伤啊。从这一点上说,杜甫比他幸运。为什么?
生:因为杜甫听到了好消息——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所以杜甫心里“喜”啊,再次默读。说他喜,你从哪些细节看出来的?请划一划。(学生独立找一找,划一划,较长时间。)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他白天都唱着歌,还喝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