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滚动轴承钢的最终热处理,包括淬火、 和回火。 A.强化处理 B.松弛处理 C.冷处理 D.时效处理
94. 对于精密轴承零件,为减少淬火后组织中的奥氏体含量,稳定尺寸,淬火后立即进行-60℃左右的冷处理,保温时间为 。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95. 只有用 才能消除低合金刃具钢中存在的较严重的网状碳化物。 A.球化退火 B.调质处理 C.反复锻造 D.正火 96. 保证高速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产生二次硬化,其回火次数一般为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不超过二次
97. 高速钢由于钼和钨的加入降低了相变的温度和临界冷却速度,提高了淬透性,所以可以在 淬硬。
A.油中 B.空气中 C.硝盐中 D.水中 98. 高速钢的淬火加热温度的选择不仅是为了形成奥氏体,更主要的是使足够量的碳和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因此淬火温度要超过Ac1点 。
A.30~50℃ B.50~100℃ C.100~300℃ D.400℃以上
99. 实际生产中高速钢的回火温度与二次硬化的峰值温度范围是一致的,均在 区间。含钴高速钢取上限温度;钨系高速钢取中限温度;钨-钼系取下限温度。
A.340~380℃ B.440~480℃ C.540~580℃ D.600~650℃ 100. 凡是在 基体成分上添加少量其它元素,适当增减碳质量分数,以改善钢的性能,适应某些用途的钢种,目前均称为基体钢。
A.高铬钢 B.硬质合金 C.高速钢 D.高碳钢 101. 高速钢在回火中,高度弥散的碳化物从马氏体中析出,产生 和残余奥氏体转成马氏体的二次淬火,产生了二次硬化效应。
A.弥散硬化 B.淬火硬化 C.固溶强化 D.加工硬化
102. Cr12MoV钢应用二次硬化法进行热处理时,其淬火温度为 ;回火温度为500~520℃,每次1h,回火次数为3~4次。
A.930~980℃ B.980~10300℃ C.1080~1120℃ D.1200℃ 103. 是常用的热锻模具钢。
A.Cr12MoV B.5CrNiMo C.Cr6WV D.6W6Mn5Cr4V
104. GCr15块规技术要求:硬度大于64HRC,尺寸稳定性为≤1.5μm/m〃年。其热处理工序应为 。
A.球化退火—淬火—冷处理—低温回火—人工时效 B.球化退火—淬火—低温回火—冷处理—人工时效 C.球化退火—淬火—低温回火—人工时效—冷处理 D.球化退火—淬火—冷处理—人工时效—低温回火
105. 量具热处理时要尽量减少残余奥氏体量。在不影响 的前提下,要采用淬火温度的下限,尽量降低马氏体中的碳质量分数,最大限度地减少残余应力。
A.强度 B.硬度 C.塑性 D.韧性
106. 用一个或几个固定火焰喷嘴对旋转(100~200r/min)工件表面进行加热,使其表面加热到淬火温度,然后进行冷却的火焰淬火方法称为 。
A.回定法 B.旋转法 C.前进法 D.联合法
107. 使用氧—乙炔火焰混合气体进行火焰加热淬火时,工作完后,应 。 A.先关氧气,再关乙炔,等熄灭后再开少量氧气吹出烧嘴中剩余气体,最后再关掉氧气。 B.先关乙炔,再关氧气,等熄灭后再开少量氧气吹出烧嘴中剩余气体,最后再关
掉氧气。 C.先关氧气,再关乙炔,等熄灭后再开少量乙炔吹出烧嘴中剩余气体,最后再关掉乙炔。 D.先关乙炔,再关氧气,等熄灭后再开少量乙炔吹出烧嘴中剩余气体,最后再关掉乙炔。
108. 淬硬层深度和硬度值是评定感应加热表面淬火质量的两项重要指标。实践证明,淬硬层深度为零件厚度的 左右时,可以得到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A.5%~10% B.10%~20% C.20%~30% D.30%~35%
109. 碳氮共渗时, 使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右移,使共渗层淬透性提高,同时可以在较缓和的淬火介质中淬火。由于其渗速较快,可以缩短工艺周期。
A.氮 B.碳 C.氢 D.氧
110. 碳氮共渗温度确定以后,共渗时间根据渗层深度而定。层深与共渗时间成 规律。
A.正比 B.反比 C.抛物线 D.指数
111. 碳氮共渗表面的氮质量分数过高,会出现黑色组织,将使接触疲劳强度降低;氮质量分数过低,使渗层过冷奥氏体稳定性降低,淬火后在渗层中出现托氏体网,共渗件不能获得高的强度和硬度。所以碳氮共渗表面的最佳碳氮浓度为:wC=0.8~0.95%;wN= 。
A.0.1~0.20% B.0.25~0.4% C.0.45~0.50% D.0.55~0.60% 112. 下列热处理方式中疲劳强度最高的是 。
A.感应加热淬火 B.渗碳淬火 C.碳氮共渗淬火 D.氮碳共渗
113. 渗碳工件入炉后,将炉盖盖紧,不得有漏气现象。为防气体渗碳炉爆炸事故,通常在炉温未升到 前,不应向炉罐内滴入渗碳剂。
A.300~350℃ B.400~450℃ C.500~550℃ D.600~650℃
114. 井式炉滴注式气体渗碳升温排气阶段的作用是要使炉温迅速恢复到规定的渗碳温度。同时,要尽快排除进入炉内的空气,其目的是 。
A.防止零件产生氧化 B.防止产生炭黑 C.防止空气高温下发生爆炸 D.控制渗碳层深度
115. 对渗碳剂的要求是碳质量分数高、活性大、杂质少,特别是 的质量分数要特别低。
A.CO B.S C.H D.CO2
116. 对于要求心部有一定强度和冲击韧性的重要渗氮工件,在渗氮前应进行 处理,
A.退火 B.正火 C.调质 D.淬火 117. 一般情况下对于要求渗氮层深度硬度高、梯度小、变形小的精密工件应选择进行 工艺。
A.等温渗氮 B.二段渗氮 C.三段渗氮 D.抗蚀渗氮
118. 与气体渗氮相比,软氮化时活性碳原子的存在对软氮化速度的影响是 。
A.大大加快 B.大大减缓 C.无影响 D.无规律可循 119. 热处理后的清洗又必须在 温度以下进行,以防止工件的硬度下降或发生组织转变。
A.A1 B.回火 C.Ms D.100℃ 120. 振动光饰可以去除工件表面的锈蚀和氧化层,使倒角、孔或槽等部位光亮清洁,
大大改善工件的表面质量。所以,振动光饰还具有降低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提高工件表面 的作用。
A.硬度 B.疲劳寿命 C.强度 D.耐磨性 121. 为提高工件热处理后的防腐性能,工业上通常将工件进行 处理,在其表面生成一层亮蓝色或亮黑色的磁性氧化膜(Fe3O4)。
A.磷化 B.发蓝 C.喷丸 D.电渡 122. 合金工具钢、碳素工具钢和轴承钢只能在 状态下进行珠光体球化质量的评定。
A.调质 B.回火 C.正火 D.退火 123. 造成渗碳层出现网状碳化物缺陷的可能原因是工件 。
A.表面碳浓度过低 B.表面碳浓度过高 C.渗碳层出炉后冷速太快 D.滴注式渗碳,滴量过小
124. 渗碳件渗层出现大量残余奥氏体缺陷的可能产生原因是 。
A.奥氏体不稳定,奥氏体中碳的含量较低 B.奥氏体不稳定,奥氏体中合金元素的含量较低 C.回火后冷速太快 D.回火不及时,奥氏体热稳定化。
125. 导致渗碳件渗碳层深度不足的原因可能是 。
A.炉温偏高 B.工件表面有氧化皮或积炭 C.渗碳剂的通入量偏高 D.炉压过高
126. 渗碳层淬火后出现托氏体组织(黑色组织)时, 是错误的补救措施。
A.喷丸 B.降低炉气中介质的含氧量 C.提高炉气中介质的含氧量 D.提高淬火介质冷却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部分
1.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
A.因为有了大批量生产,所以才有零件互换性,因为有互换性生产才制定公差制. B.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其几何参数应是绝对准确的。
C.在装配时,只要不需经过挑选就能装配,就称为有互换性。
D.一个零件经过调整后再进行装配,检验合格,不能称为具有互换性的生产。
2.下列有关公差等级的论述中,正确的有__。 A.公差等级高,则公差带宽。
B.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用低的公差等级。 C.标准规定,标准公差分为18级。 D.孔、轴相配合,均为同级配合。 3.属于形状公差的有__。 A.圆柱度。 B.平行度。
C.同轴度。 D.圆跳动。
4.属于位臵公差的有__。 A.平行度。 B.平面度。 C.直线度。 D.圆度。
5.圆柱度公差可以同时控制__。 A.轴线对端面的垂直度。 B.素线直线度。 C.径向全跳动。 D.同轴度。
6.下列论述正确的有__。
A.给定方向上的线位臵度公差值前应加注符号“Φ”。
B.标注圆锥面的圆度公差时,指引线箭头应指向圆锥轮廓面的垂直方向。 C.任意方向上线倾斜度公差值前应加注符号“Φ”。 D.标注斜向圆跳动时,指引线箭头应与轴线垂直。 7.对于径向全跳动公差,下列论述正确的有__。 A.属于形状公差。 B.属于位臵公差。 C.不属于跳动公差。
D.与同轴度公差带形状相同。
8.形位公差带形状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圆柱面之间的区域有__。 A.同轴度。 B.径向全跳动。 C.任意方向直线度。 D.任意方向垂直度。
9.形位公差带形状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区域的有__。 A.径向全跳动。 B.端面全跳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