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交流讨论、启发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梁思成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学习过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 埋怨( ) 埋葬( ) ......
翘起( ) 翘首以盼( ) 点缀( ) 辍学( ) 厦门( ) 角色( ) ......高楼大厦( ) 凤毛麟角( ) 门槛( ) 直栏横槛( ) 哺育( )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 至 ) 第二部( 至 ) 本部分
层: (一( 至 ) (二( 至 ) (三( 至 )
分:
分:
又分三 )
)
)
1
第三部分:( 至 ) 第四部分:( 至 )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缅甸(miǎn) 帷幕(wéi) 接榫(sǔn) 柁墩(tuó) ....
B.抱厦(xià) 额枋(fānɡ) 脊吻(jǐ) 轮廓(kuò) ....C.水榭(xiè) 一轩(xuān) 穹宇(qiónɡ) 纯粹(cuì) ....D.夹道(jiā) 点缀(zhuì) 露台(lù) 墁地(màn) ....
2.下列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这些地区的建筑 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 是同属于一个体系, 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A.或 或 或 B.和 既 又 C.或 既 又 D.和 或 或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B.他购买彩票,连续两次中奖,真是左右逢源。
C.妻子初见他时大吃一惊,只见他满目疮痍,真没想到他的皮肤病竟如此严重。 D.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 4.依次填入下面两个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建筑是凝固的诗: ;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 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 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5.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6.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 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 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 D.屋顶及色彩。 课内阅读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
②如同语言和文学一样,为了同样的需要,为了解决同样的问题,乃至为了表达同样的情感,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是可以各自用自己的“词汇”和“文法”来处理它们的。简单的如台基、栏杆、台阶等等,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是相同的,但许多民族创造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台基、栏杆和台阶。例如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就与无数文艺复兴时代窗子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各用不同的“词汇”和“文法”,用自己的形式把这样一句“话”说出来的。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又如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巴黎的一些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都是同一性质,同样处理的市容点缀。这许多例子说明各民族各有自己不同的建筑手法,建筑出来各种各类的建筑物,如同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文字所写出来的文学作品和通俗文章一样。
③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关于这方面深入一步的学习,我介绍同志们参考《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和宋李明仲的《营造法式》。关于前书,中国营造学社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可作为一部参考用书。关于后书,我们也可以从营造学社一些研究成果中得到参考的图版。
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8.第①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9.第②段中“同一体裁的文章”比喻的是什么?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