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赏析
学院:
园林,国之瑰宝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园林,国之瑰宝
中国园林赏析 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的过去,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息息相关。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出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风格形式。中国园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其受外来的影响甚微,因此其发展也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我国的园林到底从何时、何处发展而来?以往人们都认为是从商周王室的苑囿演变而来的。近来又有人研究了古代诗歌,并参照考古证实了最早的园林应是原始村落住宅边的林木绿化以及苗圃等实用性的小块土地。其实,艺术的起源本来就是复杂的,而非孤立的,往往是由多种原因交织而成。应该说是村宅绿化与畋猎苑囿是我国古典园林源头的两股活水。
据考古学的科学推测,古代的纺织、制陶、磨制工具等活动多半在户外举行,再加上集会、祭祀、玩耍等需要,人们都会在村落中或者说四周的空地上植树,即可遮荫防尘,又可游戏其中。这种以植物为主,依靠天然地形的简朴的早期民间园林似乎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有过不小的影响。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前檐,桃李罗堂前”正是接续了上古村宅园林的余韵。而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是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正如园林家陈从周先生《园林论丛》中所述:如“柳荫曲路”、“梧竹幽居”、“荷风四面”等风景画,未始不从农村绿化中得到启发,只不过再经过概括提炼、以少胜多,具体而微而已?? 帝王苑囿的出现和上古贵族围猎活动是直接有关的,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殷代的帝王、贵族奴隶主很喜欢大规模的狩猎,古籍中多有“田猎”的记载。除此之外,囿不定期有圈养以及作物种植的功能,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了,此外,帝王也将苑囿作为戏耍燕乐之地,使之
园林,国之瑰宝
具有狩猎宴饮双重功能。
中国古典园林的漫长的演进过程,正好相当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从开始形成而转化为全盛、成熟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封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其内容的深度而言,涉及到了物质、制度以及心态层面的文化,在其广度上也包涵了古代文化的所有领域:宫廷文化、士流文化以及市民文化。
作为封建文化的形态之一,中国园林与哲学、诗文、绘画等众多的文化形态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着的,它们并非孤立。这表现为首先:哲学是一切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终极概括,也是文化的核心,它影响并浸润于园林,成为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造园实践的理论基础。
艺术原则
1) 多样与统一 如果把众多的事物,通过某种关系联系在一起,获得了和谐的效果,这就是多样统一。多样统一规律是一切艺术领域中处理构图的最概括、最本质的原则,园林构图亦莫能外。多样就意味着不同,不同就存在着差异,有差异就是变化。因此,多样就同变化等同起来,所以多样统一亦可称为变化统一。统一就是协调,亦就是和谐,没有多样就无所谓统一,正因为有了多样才须要统一。多样统一规律反映了一个艺术作品的整体构图中的各个变化着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音乐与绘画为例,如果音乐缺乏变化,就将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令人厌倦;如果缺乏统一,则音乐中只有噪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忍。同样的,绘画只有变化而没有统一,使人感到杂乱无章,如果画面缺乏变化,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一件艺术作品的重大价值,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构成要素之间的差异性,而且还有赖于艺术家把它们安排得统一。或者说,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杂的多样变成最高度的统一,这已经为人们普遍承认的事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