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焚烧厂现场实测高浓度污水水质检测数据见表2-2:
表2-2 lk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废水水质情况
指标 高浓度渗滤液 pH值 5.12~5.63 SS 氨氮CODcrBOD5(mg/L(mg/L) (mg/L) (mg/L) ) 38000~8580~788~1200 60600 32200 1436 电导率 (ms/cm) 8.33~28.5 3. lk生活垃圾焚烧二厂
预计于2008年投产,将采用逆推式炉排焚烧炉和中温中压锅炉——汽轮发电机组处理gz市城区生活垃圾,设计处理规模为2000吨/日,年处理量73.00万吨。污水产量预计约为210m3/d。其污水来源和水质情况与lk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一致。
4. lk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
预计于2009年投产,主要采用先进的垃圾分拣设备与堆肥技术,日可分拣城市生活垃圾1000吨。利用生物工程的专利技术将分拣后的筛下可降解有机物厌氧发酵制取沼气发电,厌氧硝化残留物进行熟化堆肥;回收lk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沼气,以沼气为原料,通过内燃发电机来发电,预计产生高浓度污水量为320m3/d。
由于垃圾综合处理厂目前尚未建设,其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只能参考同类工程,同时结合gz市生活垃圾特性,预测渗滤液及厌氧发酵残留物脱水后的废水主要污染物浓度见表2-3:
表2-3 综合处理厂高浓度废水水质情况
SS 氨氮CODcrBOD5指标 pH值 (mg/L(mg/L) (mg/L) (mg/L) ) 10000~5000~800~高浓度渗滤液 5.0~7.0 1000 23000 10000 1500 5. lk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 现有的污水处理站:
主要处理来自lk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渗滤液和lk生活垃圾焚烧厂产生的高浓度渗滤液,污水处理量约为200 m3/d,经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基本能达到国家渗滤液二级标准。由于污水站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原系统各构筑物容积偏低,处理能力有限,仍有部分渗滤液需要外运其他污水厂处理。
新建扩容后的lk污水处理站:
(1)根据污水扩容可研和初步设计,目前使用中的lk焚烧发电厂、新计划建设的lk焚烧发电二厂、lk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均不单独设置污水处理系统,其产生的高浓度有机污水送入lk填埋场污水处理站处理,加上已封场的lk生活垃圾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合计水量约800m3/d。其各期废水产生量见表2-4。
表2-4 lk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各期废水产生量一览表
不同水质分类统计水量(m3/d) 时间 填埋场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300 200 200 200 100 100 100 50 50 焚烧厂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高浓度有机废水 焚烧二厂 210 210 210 210 210 210 综合处理厂 320 320 320 320 320 合计 400 300 300 550 730 730 730 680 680 (2)污水处理站设计规模为800m3/d,处理工艺采用UASB+MBR+DTRO及封场区回用。其进水设计指标最大值如下表2-5。
表2-5 lk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设计进水水质最大值
处理规模氨氮 电导率 CODcr BOD5 SS pH值 3(mg/L) (mg/L) (mg/L) (mg/L) (ms/cm) (m/d) 数值 6~9 800 38000 20000 2000 1000 16 项目 (3)由于本设计来水水源不同,其水质相差比较大,目前没有可靠的来水调蓄设施,因此,必须设置一个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调节,调节水量为15d,调
节池库容为12000m3,而目前坝外现有调节库未做防渗处理,只能作为事故状态时储存,需增加并尽快实施调节池的防渗及加盖工程。
(4)污水处理站设备安装容量为1353KW,计算容量为1277KW,采用两台变压器供电,一台1250KVA,负荷率67.2%,另一台630KVA,负荷率74.1%。
2.3 本项目工程现状
现有的调节池是在lk垃圾场填埋作业期间,填埋区北侧垃圾挡坝内侧特意不填垃圾,自然形成一个调节池。用于调节渗滤液全年水量,最大容积达5万m3。经过长时间积累,调节池南侧逐步形成一个较大的垃圾堆体陡坡,局部坡度超过1:1以上,目前暂时用HDPE膜进行覆盖,垃圾堆体自然沉降已经相对稳定。其现状见图2-2和图2-3。
图2-2 调节池及周边环境现状图1
图2-3 调节池及周边环境现状图2
2.4 项目建设条件
2.4.1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本项目调节池的工程用地原为lk山塘水库坝脚处库内地带,地面标高为48~50米,底部较为平坦,地形基本呈缓坡状。
lk填埋场原建设期间场地勘察资料表明,该处地层由第四纪堆积物和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组成。主要地层由坝体老填土、第四纪破残积层、燕山期酸性岩浆组成。按风化状态分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和中风化岩。
调节池位于坝体内坡附近为50年代人工填筑的亚粘土,属微透水层,但土层的分布面积和厚度有限,防渗效果不大。
库内连续分布的残坡积层是原水库的天然铺盖,由亚粘土、淤泥质土、砂石砾石等层状互层状交错沉积形成,属典型的山区洪坡积物的特征。本层的砂石层属易透水层,是向坝下渗漏的主要含水层。
库区全风化土层属微透水层,可视为库区相对隔水层,但它发育“天窗”,使库水垂直向下渗透,补给透水性较好的强风化石英斑岩,再以水平渗漏的方式排出坝下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