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教育· 公考领袖第一品牌
资料所列的答复内容,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慎重考虑生态问题”的答复观点不鲜明。应改为:在怒江水电开发过程中,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第二,“慎重对待资源开发问题”的答复观点含糊。应改为:对资源开发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发应能真正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并使当地居民共享开发成果。
第三,“资源开发的利润流向是否公平”的答复不具体。应在本段末加上:通过适当增加移民经费、妥善解决移民就业、探索居民以生态资源入股等办法实现发展成果与当地居民共享。
第四,答复的内容不全面。补充如下:
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少数地方政府部门没有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的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进行长期、全面、深入的调研后,再进行决策。
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这样,不开发怒江可以使其作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和充分发挥怒江的科研价值的理由不成立。
合理地开发与有效保护并不矛盾。只有开发怒江才能有资金进行生态移民,也才有可能使植被不再被当地百姓出于生存需要而破坏。田纳西河的成功开发就是最好的例子。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们国家国情不一样。怒江地区非常落后,亟需在尽可能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因此,应该开发怒江水电。
六、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3.总字数1000-1200字。 【答案】
人与自然
中公教育· 公考领袖第一品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全部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改造客观世界,主要任务是征服大自然;一种是改造主观世界,即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完善。这两种“改造”都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今日高峡出平湖,神女当惊世界殊”。一座座高楼广厦、一座座巨型水坝挺立于大地上,标志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胜利;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地震海啸、病毒侵袭,大自然频频向人类示警,也使人类尝到改变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苦果。
“人定胜天”反映了人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力求改造环境为我所用的坚强信心和无畏姿态;但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又会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后果。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的启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有力的依据。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注意克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中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安全与环境影响的倾向。保持生态资源的相对完整,对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全体人民的基本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的谨慎态度,立足实际,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先行做好调研论证工作,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搞好环评,充分估计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可能影响,预作周密筹划,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工程本身对生态环境发生不利影响,力争减少居民私挖乱采等行为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生态有利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还要严格避免和纠正资源开发中不顾现实可行性、竭泽而渔的倾向。要认识到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枯竭的可能,开发资源必须符合实际,不能使开发成为对大自然的掠夺,加速资源枯竭,无法支撑永续发展。因此,规划开发要打牢基础,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可行性,准确估量资源的可开发极限,合理确定开发的规模,做到量力、适度。开发资源切不可只图解眼前之急,预支未来。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开发资源以保证当前需要的基础上,给未来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这既是对当前负责,又是对国家的全局利益、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负责,也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中公教育· 公考领袖第一品牌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没有了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强调“人定胜天”,而应倡导“天人合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追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统一,始终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只有这样,科学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人类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