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期中质量检测卷(附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6 17:22:2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一、 基础知识及综合性学习(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娉婷(pīn) 摇曳(yè) 鲜妍(yán) 曾文正(zēng) ....B.忧戚(qī) 容赦(shè) 箱箧(qiè) 恪守(kè) ...C.瞥见(piē) 风骚(fōnɡ) 绮户(qǐ) 强聒不舍(guō) ....D.旁鹜(wù) 亵渎(xiè) 珐琅(fà) 骈进(pián) ...

2. 朗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节选部分,请找出朗诵时断句错误的一项( )(3分) 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面。 3. 对下列诗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句中通假字是“羞”和“直”。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句是全诗的颔联。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眠”,动词用作名词,指入睡的人。 .D.小时候,乡愁丝一枚小小的邮票。——“邮票”是本诗的其中一个意象,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

4. 下面有一句诗的主题和乡愁无关,请找出来( )(3分)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 王建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 宋之问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唐 王昌龄 D.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当它来时,我听见 冬蛰的虫蛹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旷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从远方 用电力与钢铁召唤它 诗中的“它”指的是 ,本诗蕴涵着诗人艾青对 的向往和追求。 6.按要求默写诗句。(7分) (1)《沁园春 雪》(毛泽东)中虚写景物,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的句子是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艾青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难矣哉!——孔子 (4)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5) ,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 (6)知汝远来应有意, 。——韩愈 (7)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

(8)湖上影子, , , ,

。——张岱 《湖心亭看雪》

7. 我们正值五彩缤纷的花季年华,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开展“放飞青春”

综合性学习活动吧。(8分)

【青春座右铭】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2分)

青春应立志为。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 。

【青春励志会】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立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他已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2分)

活动一:讲“立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

【青春接力棒】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上“老”下“子”,彰显着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请依照画线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2分)

孝亲敬长,就是耐心倾听双亲长辈的教导,就像鱼儿一直倾听溪流的歌唱;就是真诚回馈双亲长辈的恩泽, ;就是全力实现双亲长辈的期望,就像江河奋力前行终成海洋的宽广。

【青春同路人】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与其同行青春路?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2分)

材料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

材料二: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研究,恩格斯去经商,把挣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当马克思还没有精通英文时,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当恩格斯写文章时,马克思也常放下自己的工作,帮他写作有关部分。《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

探究结果:

二、阅读(45分)

(一)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15分)

①每至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又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国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

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与是精神的营养品。不能与书籍独处,只会让人生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锢心灵;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景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8. 文章开头描述了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有什么作用?(3分)

9. 第⑥段面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

10. 第⑤段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11.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3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12.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笫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妹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二)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14分)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展。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扬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⑽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裊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水笔端。

⑾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⑿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⒀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13.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欢烟的特征。(3分)

14.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3分)

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2018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期中质量检测卷(附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278p4jf9d02tjb2ixwe3xy6q955p4014u3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