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下述内容( BCD)。
A.缴纳个人所得税 B.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C.耐用消费品支出 D.文化服务费用支出 E.购置房产
4.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与企业资产负债核算的关系是( CDE )。 A.二者除了范围外,完全一致 B.前者是后者的简单汇总
C.前者以后者为基础 D.在基本存量概念上二者基本概念一致 E.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有不同于企业资产负债核算的特点 5.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一般包括(ABCE )。 A.货物贸易 B.服务贸易 C.经常转移 D.资本往来 E.收益
6.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降的因素有(AC )。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性别构成 C.人口死亡率 D.人口净长安迁入率 E.人口年龄构成
7.最终需求的物价指数包括( ABCDE )。
A.投入产出物价指数 D.库存物价指数 C.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D.政府最终消费物价指数 E.进出口物价指数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常住单位 :一经济单位在一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则称之为该国的常住单位。一个独立核算企业,如果它的全部经济活动始终发生在我国经济领土范围内,那么它就是我国的常住单位。一个企业虽然它的经济活动并非全部发生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但在我国经济领土内建立了一个子企业,该子企业从事一年以上的生产经营活动,则认为母企业在我国建立了一个常住单位。一个住户,如果它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拥有住房,该住房为它的主要场所,则认为是我国的常住单位。一个政府单位是它行使管辖权的经济领土范围内的常住单位,中央政府组成单位包括位于国外的使馆、领馆等均为我国的常住单位。
2、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活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生产法、分配法及支出法。
3、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 4、国民经济负债核算:是指一定时期一国或地区期初、期末所拥有资产负债存量状况的核算,以及改时期内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引起资产负债变化情况流量的核算。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国民经济核算用那些主要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
答:(1)在生产阶段,用GDP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
(2)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反映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
(3)在最终使用阶段,用各种消费构成总量指标反映消费需求,储蓄作为积累领域的主要资金来源,向资金形成和金融市场分流。可以用金融投资和负债、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以及其他非金融资产购买净额等指标来体现最终产品使用状况。
2、简述收入再分配帐户记录的经常性转移流量。
答:收入再分配帐户上记录的分配流量都属于经常性转移收支,通常把这些转移归纳为三类:一是政府财政征收的现期所得税,包括各种经常税;二是围绕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而发生的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三是除了上述之外的其他经常性转移,包括当期非人寿保险费净额和索赔、政府间的转移等。 3、简述国际收支平衡的统计原则。 答:
(1)复式记帐原则。
(2)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计价原则。
(3)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准的记录时间原则。 (4)所有的记录一般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
(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个项目的贷方减去借方就是相应项目的差额。贷方大于借方,顺差;反之,逆差。
五.计算题(共40分) 1、要求:
(1)计算各部门总产出、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
(2)计算各产业部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作简要说明。
(3)计算第二产业消耗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说明直接消耗系数的含义。 解答:(1)-①第一产业部门总产出根据题意已知为900亿元。 (1)-②第二产业部门总产出计算:其中工业部门总产出采用“工厂法”计算如下:
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工业性作业价值
=1800+(260-200)+100 =1960(亿元)
建筑业总产出=1200亿元(已知)
第二产业部门总产出合计=1960+1200=3160(亿元) (1)-③第三产业部门总产出计算:
第三产业部门总产出合计=300+500+530+530*10%=1383(亿元) (1)-④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根据题目给出的该地区本期投入产出表第一象限资料得知: 第一产业中间消耗=140+300+100=540(亿元) 第二产业中间消耗=530+750+300=1580(亿元) 第三产业中间消耗=220+250+80=550(亿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