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影响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选址的地质环境条件有哪些?(P151)(10分)
答:地形、地貌条件是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之一。(1分)
最理想的地形地貌是汇水面积不大的山间盲沟或小型盆地,空间容量上可处置20年的填埋垃圾、废物量(1分)
场址的气候条件最好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分)
场址的地质条件的好坏,则是保护环境免受二次污染的决定性因素,应考虑(1分) 场址地址结构,地层岩性特征(1分) 地下水文地质特征(1分) 场区土壤特征和场地容量(1分) 场址工程地质环境条件(1分) 场址构造环境稳定(1分)
有无矿产资源,地下管线通过(1分)
8、人类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哪些?(P142)(10分)
答:大气污染系指天然大气成分的性质和成分的改变引起危害的现象。人类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对大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2分)
1、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废弃物:许多工矿企业长年不断的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灰尘、煤烟和化学毒物,一般称固定污染点源。其中以化学工业、钢铁厂、石化企业、炼焦厂、水泥厂、造纸厂等最为严重。(2分)
2、生活燃烧河城市集中采暖锅炉:城市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的城镇居民区,生活燃煤排放的废气煤烟,尤其是燃烧含硫煤、高硫煤的城市集中采暖锅炉等,是不容忽视的区域污染源和点源,不利的地形地貌条件,使空气对流不畅,加重城区大气污染(2分)
3、 交通运输工具尾气排放:一般也称移动污染源。特别是飞机、汽车尾气中,烯烃类氢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混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使大气遭受光化学烟雾的污染。(2分) 4、大风扬尘:在刮风过程中,扬起地表的尘埃、工矿尾矿废渣堆的粉尘、大规模建筑施工场地粉尘等,也称不定污染源。(2分)
9、研究环境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P12、13) 10介绍环境要素具有的重要特点。
答:1)、环境要素最小限制律:整个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况
来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所控制。
2)、等值性:各个环境要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作用,无论各要素之间在规模上或数量上有什么差异,只要它们是处于最劣状态,就具有等值性。
3)、 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环境诸要素组成一个环境体系时,必然会相互作用导致质的飞跃。也就是说,所有要素的整体作用大于各要素各自单独作用的和。 4)、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个环境系统中,各环境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11、简介环境的特性。(P3、4)
12、简介环境地质的研究方法。(P34、35) 13、判断地质环境的质量主要有哪些条件?(P38) 14、简答耗氧污染物对水体环境的危害。(P39、40) 15、简答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P47——51) 16、简介泥石流的野外调研与防治措施。(P54、55) 17、简介海岸地质灾害。(P57、58) 18、简介土壤侵蚀及防治措施(P65、66) 19、简介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措施(P66、67) 20、简介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P68、74) 21、简介土壤受污染的主要途径。(P69) 22、简介水文循环的过程
答: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水文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上的大气降水,部分汇集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渗入地下的水,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中的土壤水为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水分),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
23、说明地下水分类及其基本特征(可用表格说明)(P80) 24、简介包气带的水文地质环境特征。(P82) 25、简介包气带污染土层对地下水的间接污染 (P86) 26、介绍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P112)
27、简介地裂缝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P115——117) 28、简介岩溶区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P122——124) 29、简介岩溶区地面塌陷的防治措施(P124、125) 30、制约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有哪些?(P135) 31、简介城市空气环境的综合防治措施(P146) 32、简介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主要形式(P165)
33、宏观上控制环境中元素迁移的地理因素和地质因素主要有哪些?(P166、167)
34简述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10分) 答:主要原因:
1)发展引水自流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超过其临界深度, 使盐分通过毛细管上升, 聚集地表; (1分)
2)利用高矿化度的水进行漫灌,盐分滞留地表; (1分) 3)开垦具有积盐层的底土; (1分)
4)滨海区由于频繁海潮带入土体中大量盐类, 在强烈蒸发作用下向地表积累而形成滨海盐渍化(1分)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1)重在疏排,重视加强疏导排水系统建设。(1分)
2)建立良好的灌溉制度,不用高矿化水或劣质水灌溉。(1分) 3)减少地下水补给,防止地下水位升高(1分)
4)适时中耕,使表层土壤疏松,减少、消除盐分的局部聚集条件(1分)
5)化学改良,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硫酸、矿渣(磷石膏),施用改良剂后需用大量水冲洗。(1分)
6)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翻压绿肥牧草。使用腐殖酸类肥料等改良盐碱土,都可收到脱盐、培肥的较好效果。 选择作物品种,种植耐盐碱的树种作物。如种植水稻对碱土的改良较有效。(1分)
五、论述题:(每题20分)
1、请论述中国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P7——11) 2、1、请多角度论述滑坡形成条件及其防治对策。
答:形成滑坡的主要条件 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0.5分) 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0.5分) 一)、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1分)
2、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1分)
3、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1分)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1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