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化学需氧量(COD):又称化学耗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以一定的氧化剂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mg/1表示。
34、生化需氧量(BOD):又称生物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
经微生物分解所消耗的水中溶解的氧量,以毫克/升为单位 35、水体富营养化又称水体营养物富集。生活和工业污水常含大
量生物营养元素,如磷硫、氮、硅、钾、维生素、微量金属元素等,它们进人缓慢流动的湖泊、水库、内海等水域,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猛繁殖,在水面形成密集的“水花”或“红潮”。
36、富营养化污染:藻类死亡和腐败使水体溶解氧大量减少,耗
去水中溶解氧,使水质恶化,鱼虾及其他底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也称富营养化污染
37、地质灾害:是一种与地质过程相联系的灾害现象。当地质过
程一旦超过了临界值,就会产生灾变,对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称地质。灾害。 38、自然地质灾害:完全或主要由自然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人
类无法影响或控制的称自然地质灾害
39、人为地质灾害:完全或主要由人类活动冲击地质环境而造成
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40、复合地质灾害:由自然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称复
合地质灾害
41、短期地质灾害:凡在瞬间或短时间内,便能造成重大破坏的
地质灾害,称短期地质灾害
42、长期地质灾害:凡在较长时间内,如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
时间才逐渐显出严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称为长期地质灾害 43、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大地发
生突然震动的地质现象,俗称“地动”,是一种现今正在进行的地壳运动激化的表现
44、震源: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震源 45、震中:对应震源地面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46、震源深度:从震源到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47、地震波:是地震时岩石中各个质点有规律的震动而产生的弹
性波。
48、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
度
49、地震效应:是指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现象和作用,进一
步分为原生效应和次生效应。原生效应是指地震直接引起的破坏,次生效应是由地震伴生的作用产生的破坏 50、构造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所造成的地震 51、陷落地震: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块体运动或地面、地
下塌陷引起的。它主要发生与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以及山区 52、诱发地震:由于修建水库、人工爆破、采矿、注水、抽水等
一系列外界因素触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
53、矿震:矿山采矿诱发的地震又简称矿震
54、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物质,主要在重
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某一软弱面、带)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
55、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突然激发
的,历时短暂,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并且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56、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
状的叫泥流,多见于西北黄土高原 ;
57、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
石流,多形成于基岩出露的山区;
58、水石流:由水或稀泥浆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
水石流,多见于石灰岩分布区。
59、冻土是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于零度时,土壤中的液
态水结为固体的冰,并胶结土颗粒,使其具有特殊连结 60、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
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
61、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把土地看做地表各个地段,
包括岩石、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生态系统
62、土壤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
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
63、土壤年龄: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
64、土壤绝对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
为绝对年龄
65、土壤相对年龄: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
年龄称为相对年龄
66、土壤总孔隙度:指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
的百分数
67、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
g/cm3。
68、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
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69、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系统对于进入其中的污染物的性质和数
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既要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品质和产量不至降低,也不使土壤环境遭致污染时,土壤系统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土壤环境容量 70、土壤侵蚀是指在风或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沉积
的整个过程
71、土壤的水力侵蚀 :又称水蚀,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及
其他组成物质流失的现象
72 、土壤的重力侵蚀: 土壤、土壤母质或风化体在重力作用
影响下发生的侵蚀现象。
73、土壤的风力侵蚀 : 风力破坏、转运和堆积土壤、土壤母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