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过程,发生在有疏松干燥且细散的土壤;有足够的风力和频率;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和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下。 74、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
壤侵蚀量
75、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76、“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
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
77、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
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78、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
以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速度和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量和土壤净化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79、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
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80、水的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称为水的地质循环
81、初生水: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称为初生水 82、水文地质环境:即地下水环境:是指在地质环境的长期自然
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与岩石、土壤、天然气体和生物体之间建立起来的平衡关系。
8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是指人为开采、疏干、充水、污染等因
素造成地下水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平衡关系破坏,导致地下水组分、性质、状态和水动力特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84、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专门研究在天然条件
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质与量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规律,达到该改造环境的目的,进而控制和消除有害作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其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
85、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
带中所有含于岩土空隙中的水
86、含水层是指饱含重力水,且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
层
87、隔水层是只容水而不透水的岩层,即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
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
88、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
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
89、包气带水:在包气带中,空隙壁面吸附有结合水,细小空隙
中含有毛细水,未被液态水占据的空隙中包含空气及气态水。空隙中的水超过吸附力和毛细力所能支持的量时,空隙中的水便以过路重力水的形式向下运动。上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统称为包气带水
90、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
水
91、潜水面: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
9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
水,叫作承压水
93、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为补给 94、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就是地下水的排泄 95、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
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这便是上层滞水
96、净化能力:是指污染物进入地质环境之后,靠地质环境自身
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去除污染物,使地质环境基本恢复原状的能力
97、光化学降解作用:是指土壤表面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照射
引起农药分解作用。该作用可使大部分除草剂和DDT水解而沉淀
98、潜育还原土:在潜水长期浸渍下,使高价铁锰还原为低价铁
锰,土层呈灰蓝色或青灰色,土壤质地粘重、通气不良、耕作困难
99、地下水污染:指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使地下水物理、化学
和生物等方面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限制或防碍它在各方面应用的现象
100、生命必需元素:许多微量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营养成分,被称为生命必需元素
101、大量元素:人体中O、C、H、N四种元素占96%,加
上Ca、P、S、K、Na、Cl、Mg共11种元素占人体总量的99.9%,在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医学)中称大量元素(主元素)。
102、元素对:当某些微量元素共同存在于环境中,并摄入人体
后,具有相关作用的元素称元素对
103、拮抗作用:即生物体中,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的正常生
理功能产生干扰的现象,它既可以是抑制,也可以是抵消。 104、协毒作用:一种元素对机体的毒害,会因另一种元素的同
时存在而毒害大大提高的现象,尽管元素本身数量没有什么变化
105、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在区域工程学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
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改造、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 106、地裂缝:是现代地表的一种线状破裂形式,绝大多数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