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地壳
18、地球以外的圈层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磁场圈 19、我国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20、资源短缺和人口激增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21、环保法中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改建、
扩建时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保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22、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两级 23、地质环境仅指环境的空间实体,是按自然规律发展的。 24、环境地质是人类与环境空间实体之间的关系,其发展规律是
自然规律与社会技术经济规律相结合
25、可更新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不可更新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资源
26、可更新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共同构成的直接资源,共同维持人类生存
27、环境效应主要包括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环境物理效应
28、污染物按其性质大体分为三种: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按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固体污染物。按出现的先后,分为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29、三致作用包括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
30、需氧污染物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有机物主要是可以进
行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无机物主要是还原性物质 31、溶解氧(DO)是水质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鱼类等水生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32、化学需氧量测定方法有高锰酸钾法及重铬酸钾法两种,不同
的方法测定结果不同,一般地说,重铬酸钾法COD>高锰酸钾法COD,故其结果必须注明测定方法。
33、因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和程度与温度和时间直接有关,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为无机的二氧化碳、水和氨等。第二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一般所说废水的生化需氧量,通常只指第一阶段有机物化学氧化所需的氧量。 34、水面上蓝藻、水葫芦等疯长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征兆。“水花”
是淡水静水水域中,浮游生物异常繁殖的现象。
35、水体中的营养物主要来自三种途径:化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和雨、雪对大气的洗淋和对磷灰石、硝石、鸟粪层的冲刷。
36、当地磁场变化,改变了人体内生物磁场平衡时,可导致生病
或死亡。地磁场变化主要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皮肤电位和血液。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增强,条件反射迟缓、记忆力衰退、改变常态过程和病态过程的调节等。
37、自然变异、自然灾害的出现是“祸不单行”,具有成因联系,
又具非线性、开放性、群发性
38、地质灾害种类很多。按成因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复合地质灾害
39、由自然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称复合地质灾害 40、短期地质灾害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滑坡、洪水、泥石流、岩崩等
41、长期地质灾害包括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资源短缺气候长周期演变、可食用淡水减少、某些地方病的蔓延等
42、根据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3、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5%,破坏性大
地震深度大多在5——20千米范围内
44、天然地震根据其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45、构造地震的特点是活动频繁、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
46、矿震可分为两种:一是矿山采矿活动引起井下区域性构造复活,而形成构造地震,二是与矿山开采活动密切相关的塌陷地震
47、诱发地震是人类活动、大型工程等影响的结果。
48、地震预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震级)
49、一个发育比较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
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裂隙、滑坡鼓丘等要素组成 50、根据滑坡壁的分布和滑坡体的范围,可以判断滑坡的存在和
规模,根据滑坡壁的后期侵蚀破坏程度,可以判断滑坡发生的时间长短等等
51、环境水文地质学研究范畴不应仅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应从三水转化观点出发,研究包括天然水的整个循环体系。
52、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有:坡度效应、流体效应、岩体效应、构造效应、地震效应、坡地形态特征的影响、植被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53、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泥流、水石流、泥石流。 54、泥石流按其物质组成和流动特点可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
55、泥石流按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分类可分为暴雨型泥石流、冰雪融水型泥石流、溃水型泥石流。
56、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57、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具有三个规律:季节性、周期性、滞后性 58、泥石流的活动强度主要与地形地貌、地质环境和水文气象条件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59、影响河流侵蚀沉积及河流变迁的自然因素主要为气候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