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因素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因素如修建水库、改变河流势态,减缓流速、沉积作用和季节性冲刷侵蚀增强。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又使河流沉积加强,引起河流泛滥,河道摆动变迁频繁
60、我国沿海地质环境复杂多变,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
作用下,海岸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以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水入侵、赤潮、海啸、风暴潮等灾害,给海岸城市自然环境演变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61、多年冻土上层为夏融冬冻的冻融层,下层为永冻层。 62、土壤就是由岩石旋回演变而成的,土壤的形成是肥力发生、发展的过程。
63、 岩石变成土壤需要经过两个过程:岩石风化形成土壤母质、在母质基础上生成土壤
64、 土壤的性质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65、 土壤母质可分为:残积母质、运积母质。
66、 土壤运积母质可分为坡积母质、洪积母质、冲积母质、海积母质、湖积母质、冰碛母质和风积母质。 67、 由于人类耕耘、灌溉、收获等活动违反自然成土过程
的规律,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沼泽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68、 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中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土壤侵
蚀、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污染等 69、 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胶体作用、植物吸收和淋滤作用。 70、 土壤侵蚀分为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三种
71、 滥垦草原、过度放牧和不合适的耕作是引起风蚀的人为因素。
72、 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73、 土地沙漠化之所以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74、 土壤受污染的主要途径有:通过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农业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
75、 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
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
76、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77、 水文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8、 在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不尽如人意,落后的灌溉技术是造成水资源紧张的根本原因。
79、 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 可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
潜水及承压水。
80、 按含水介质类型,可将地下水区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岩溶水。
81、 潜水的补给主要有渗入、径流、越流、人工补给几种形式
82、 潜水的排泄主要有径流、蒸发、开采、越流几种形式 83、 潜水的水质主要取决于气候、地形及岩性条件。 84、 潜水容易受到污染,对潜水水源应注意卫生防护。 85、 测压水位高于地表的范围是承压水的自溢区,在这里井孔能够自喷出水。
86、 承压水的资源不容易补充、恢复,但由于其含水层厚度通常较大,故其资源往往具有多年调节性能 87、 地下水的补给按来源的不同可分为:降水入渗补给、地表水补给、凝结水补给、来自其他含水层的补给以及人工补给等。
88、 包气带自上而下可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 89、 包气带水的赋存与运移受毛细力与重力的共同影响 90、 饱水带通过包气带获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又通过包气带蒸发与蒸腾排泄到大气圈。
91、 包气带的吸附能力愈强,对污水的净化能力也就越强 92、 包气带主要通过生物降解、吸附、机械截流等机理净化污水
93、 农药的降解是综合作用,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
94、 部分农药(主要是有机氯农药),化学性质稳定,难以
分解,可在土壤中累积,成为地下水的二次污染源 95、 大气污染物常呈降尘和降水形式降落并进入土壤层,土壤层的吸附、降解和中和等作用可降低污染质的毒性或固定污染质,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96、 当进入包气带的污染质在速度、数量和性质上超过岩
土层的净化容量时,就会引起岩土层中有害成分聚集,不但造成包气带污染,而且使包气带成为地下水的二次污染源
97、 人为污染是当前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98、 由自然地理变化和地质作用造成的水质恶化,称自然污染
99、 一般将水质变坏程度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的,称为污染地下水 100、
地下水的污染实质上是污染质在地下水中的水动力弥散过程 101、 102、 103、
利用示踪剂,可以确定水动力弥散速度和方向 非必需微量元素分为惰性元素和毒性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对人体作用十分复杂,它们的特异生理功
能与元素本身性质、摄入方式、浓度等紧密相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