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或固定污染质(√) 67、 潜育还原土对耕作有利。(×)
68、 污染物沉积在水体底质土中对水体净化有积极作
用。(×)
69、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地下含水层被污染,在清除
污染源后一段时间内即可恢复原状。(×) 70、 生命必需元素在人体中的不足或过剩都会影响健
康,甚至危及生命。 (√)
71、 人们对生命必需元素的摄取过量时也不会产生危
害。(×)
72、 毒性强的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在允许范围内,
对人体也是无害的(√)
73、 当铁充足而缺少铜时一样可发生贫血症,说明铜与
铁在人体内显示生理拮抗作用(×)
74、 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时,首先按分类标准进行单项
组分对比,确定地下水单项组分的质量类别,不同类别标准值相同时,从劣不从优(×)
75、 水库环境地质病险主要为沼泽化、淤塞、渗漏、溃
水、诱发滑坡、崩塌、地震等(√)
76、 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77、 污染物的存在价态形式不同,对毒性一般没有影响
(×)
78、 地球化学垒是元素和化合物由由活性状态转变为非
活性状态,由迁移状态转变为非迁移状态,由液相转变为固相的地段(√)
79、 地方性疾病,是指具有一定的发病区域环节的疾病,
它是一种影响范围大,潜伏周期长,并具突发性流行,不易根治的疾病。(√)
80、 碘的缺乏会导致人体甲状腺代谢功能障碍,发生甲
状腺肿;碘过剩则会产生甲亢。(×)
81、 氟中毒主要引起斑釉牙、氟骨症;氟摄入不足主要
引起的龋齿。(√)
82、 龋齿的分布与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分布大体相似(√) 四、简答题
1、介绍按三种不同方式划分的泥石流的类型。(P53、54)(10分)
答:1)泥石流按其物质成分可分为3类:(1分)
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1分);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1分);由水或稀泥浆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 (1分)
2)泥石流按其物质组成比例和流动特点可分为二类:(1分)
一是粘性泥石流,含大量粘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粘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其中的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亦短,破坏力大。(2分)
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粘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似“石海”。 (2分)
3)按水的补给来源和方式分类有:暴雨型泥石流、冰雪融水型泥石流、溃水型泥石流(1分)
2、介绍包气带的净化作用有哪些?(P85、86) (10分)v
答:包气带主要通过生物降解、吸附、机械截流等机理净化污水,净化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1分)
1)、污染物的挥发与升华作用(2分) 挥发性污染物在多孔土壤介质中,易于挥发而净化。但如果连续排入,则净化速度减慢,土层将会受到深层污染而无法净化
2)、耗氧有机物的降解净化作用:也称生物降解。其实质是土壤层中的微生物对污染物的破坏、分解作用。(1分)
3)、农药的降解与净化作用(2分)
农药的降解是综合作用,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农药中大部分属有机化合物,可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而净化。但有部分农药,化学性质稳定,难以分解,可在土壤中累积,成为地下水的二次污染源。
4)、土壤对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沉淀固定作用(2分)
该作用包括水解沉淀、还原沉淀和吸附污染质等固定过程
细粒成分的土壤,吸附量大,可使污染溶液中大量阳离子状态的污染质被吸附固定,但这种净化过程是可逆的,当土壤地球化学环境改变时,这些污染质又可活化成为地下水的二次污染源
5)、对大气污染物的净化作用(2分) 大气污染物常呈降尘和降水形式降落并进入土壤层,土壤层的吸附、降解和中和等作用可降低污染质的毒性或固定污染质,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3、介绍岩溶地区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P121、122)(10分)
答:岩溶地区地面塌陷有以下分布规律: 1)、地面塌陷多产生在岩溶化强烈发育区,气候湿热多雨。(2分)
2)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第四系松散盖层较薄的地段。(2分)
3)地面塌陷发生的水文地质条件是:岩溶地下水位和水力坡度发生变化,尤其是人为因素超采地下水及疏干排水加剧了这种变化。(2分) 4)地面塌陷多发在负地形的低洼地段(2分)
5)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靠近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附近,特别是沿地下水主要径流方向,沿河谷阶地或峰从谷底呈线状分布。(2分)
4、地下水受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其决定因素是什么?(P91、92、)(10分)
答: 地下水的主要污染途径有
1)、包气带间歇性、连续垂直入渗途径(1分)
2)、越流污染途径(1分) 3)、侧向污染途径(1分) 4)、岩溶污染途径(1分)
5)、开采技术不过关引起的串层污染(1分) 地下水污染途径的决定因素有: 1)埋藏条件(1分)
2)污染源相对位置(1分) 3)地质构造条件(1分)
4)、岩土特征(1分) 5)人类活动因素(1分)
5、环境自净作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P3)(10分)
答:环境自身能逐步清除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称环境的自净作用。(2分)
环境自净力的大小,主要与环境要素组成成分和结构等内部因素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污染物的数量、性质有关 (2分)
环境系统的自净作用按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三种基本形式。(1分) 实际上,常常是三者交叉复合作用。如物理化学净化、生物化学净化等。(2分)
物理净化主要是通过稀释、扩散、过滤、沉降、吸附等物理作用自净。(1分)
化学净化主要通过氧化还原、中和沉淀、化学吸附分解、凝聚 、络合等化学反应作用自净。(1分)
生物自净主要是通过生物吸收、降解等作用自净(1分)
6、介绍地面沉降的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P117、120)(10分)
答:地面沉降是指某一范围地表地区的海拔高程,在某一时期缓慢降低的地质灾害现象。 (1分)主要是由于人类过量抽取地下液体(地下水、石油等)引起的,主要表现为垂直沉降,有时伴有水平方向的蠕动。(1分)
土中由覆盖层荷载引起的总应力由土的孔隙水(液面)压力Pw和土颗粒的有效压力Ps共同承担,二者总合等于总应力P。即P=Pw+Ps (1分)
过量抽取地下液体,液面下降,液面压力逐渐减小,导致应力转移,土颗粒承担的有效压力等量缓慢增加,结果就会引起粘土层次生固结压密。(1.5分) 同时含水层也会发生相应变形,由于上覆粘土层的固结变形和含水层的压密变形叠加,造成累进性应力转移,随着地下液面下降漏斗的持续扩大,造成了以抽汲井为中心的地面沉降不断发展(1.5分)
防治措施:加强地面沉降的实地调查、监测,重视当地粘土层等流变规律研究,对人为因素诱发的地面沉降,选择采取最佳控制措施,主要有:(1分)
1) 2)
3)
依法加强地下水管理,停止或限制开采地下水,寻找地表水源,代替地下水满足城市发展用水需要。(1分) 采用地表水人工回灌技术,促使地下水位回升.(1分)
扩大地下水资源。合理规划,科学调度使用地下水,调节地下水开采层次。(1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