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油田地质基础最新三少制作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3:57:5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勤奋--

链断裂。主要生成凝析气,进入高成熟时期。

④深部高温气阶段:大于4000米、大于250度。已经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为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残渣释放出甲烷后进一步缩聚。主要生成甲烷和碳沥青或石墨。 第二节 盖层capping formation

盖层是指覆盖于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性或渗透性极差的岩层,致使油气不致向上逸散,是圈闭的组成部分之一。盖层的好坏直接影响油气在地壳中的聚集和保存条件。对形成油气藏有重要的作用。

盖层的类型:目前常见的盖屋的岩石类型为:页岩、泥岩、盐岩、石膏和硬石膏等。这些都是较理想。 2.盖层的形成机理

对于盖层封隔油气的机理,过去只简单认为是由于盖层致密、渗透性差,又无断层和裂缝所致。近年来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目前 主要认为主要是由于盖层所需排驱压力较高而使其具有遮挡性能。 盖层封闭机理

A较高的排驱压力:

B异常高的孔隙流体压力:泥岩快速堆积形成异常高压。该压力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 C盖层厚度及连续性:从理论上将几米就够。分布范围越广越好。

D封闭的相对性:当油气运移的动力大于盖层排驱压力或异常高压时盖层是无效的。 第三节 储集层reservoir

储层:能够储集并渗滤流体的岩层。 基本特征是储集性与渗滤性。 研究储集层的重要性

储量、单井产量、制定开发方案、挖潜改造。 1.孔隙分类

①微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0.2微米 缝宽<0.1微米 ②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500-0.2微米 缝宽 250-0.1微米 ③超毛细管孔隙 管形孔大于500微米 缝宽大于250微米 2.孔隙度

①绝对孔隙度 :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孔隙的总体积 ②有效孔隙度:单位体积岩石内,在一般压力下允许流体通过的孔隙的总体积

③裂缝孔隙度:裂缝的平均有效宽度(e)/(平行缝之间的平均距离(f)+裂缝的平均有效宽度)。 Φ=e/(e+d) 3.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孔隙结构:孔隙的大小、形态、孔隙与喉道的连通关系、配置关系。 孔喉比:孔径与喉径之比 配位数:与孔隙连通的喉道数 研究方法主要有:①铸体薄片 ②电镜 ③压汞 .压汞曲线的定量描述参数

①排驱压力(Pd) :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 对应的是最大连通孔喉。

Pd的确定方法:曲线平坦段的切线与压力轴的交点;找拐点。 Pd是划分储层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 Pd与K、Φ有密切关系。

②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非润湿相50%时对应的毛管压力。 反映油水两相同时存在时对油的产能大小。 PC50越大,表明岩石越致密,偏向于细歪度。

PC50与K/Φ的平方根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地区可以找到统计方程式。

- 17 - 版权我有 翻印不究

--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勤奋-- ③孔喉集中分布范围百分数 该参数反映了孔喉粗细程度及分选性 ④束缚孔隙

严格地讲,自然界所有的岩层都具有渗透能力,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定义:在一般压力下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绝对渗透率:允许单相流体通过的能力。

有效渗透率: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渗透能力。 相对渗透率:

三、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A.沉积条件 B.成岩作用

①压实作用 ②压溶作用 ③重结晶 ④交代作用 ⑤溶解作用 ⑥胶结作用 C后生作用

第四节 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 重要性

揭示研究区储层在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的各向异性或非均质性特征,揭示砂体展布、连通程度在纵、横向上的变化规律,即在三维空间的非均质性特征,有利于揭示流体在储层中的运动规律,合理划分开发层系,选择注采系统,预测产能与生产动态,为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二、三次采油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储层非均质性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宏观非均质和微观非均质研究,以及平面和垂向非均质研究,垂向非均质性又可分为层内和层间非均质研究。 相关概念:

1.宏观非均质性主要是指岩性、物性、含油性以 及砂体连通程度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

2.微观非均质性主要是指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包括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及对其有影响的粘土基质、岩石结构特征和矿物学特征等。

3.层内非均质性是指单砂层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是控制和影响砂层组内一个单砂层垂向上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因素。 4.层间非均质性是指某一单元内各砂层之间垂向差异性的总体研究。如在小层范围内,用单砂层的参数平均值研究小层内各砂层间的变化特征;在油组范围内用小层的参数平均值研究油组内各小层间的变化特征。层间非均质性研究是选择开发层系、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等重大开发战略的依据,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5.平面非均质性主要研究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包括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其连通性,以及所含油层在平面分布的非均质性。 的有力的工具。

储层类型

碎屑岩 :单重 (无裂缝) 双重(有裂缝) 碳酸盐岩:孔隙型、裂缝型、溶蚀(溶洞)型、复合型

流动单元研究flow unit 储层流动单元的提出可满足储层研究精细化要求,它可以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对厚油层和已有的小层进行进一步细分的难题。储层流动单元既能反映储层的地质特征,又能紧密地与储层中的油水运动规律相结合。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研究和描述储层时,不仅要考虑静态地质特征,同时要结合反映流体流动特性的油藏工程信息。因此,流动单元的研究,对在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和精细油藏描述有着重要意义,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流动单元的研究不仅可以建立起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模型,而且减少油藏数值模拟的网格数,提高了油藏及剩余油研究的效率。 流动单元概念

流动单元(Flow Unit)的概念是由C.L.Hearn等于1984年提出的。后来,许多学者基于这一基本思路进一步开展了流动单元研究(Rodriguez,1988;Jackson等,1989;Hamlin等,1996)。其基本方法是首先通过沉积学研究在垂向上划分若干个成因单元,并研究各成因单元内岩石性质及孔隙度、渗透率、孔隙大小等特征;然后,主要根据孔渗参数对成因单元(或相)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划分出若干个纵向上和横向上岩石性质和孔渗性质在内部相似的储集单元,即流动单元。

- 18 - 版权我有 翻印不究

--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勤奋--

影响储层流动单元的工程因素包括开发措施、开采强度、层系划分、井网密度以及开发方式等。 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的具体意义

①是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的重要依据

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主要依据就是油层特征的一致性和隔层分布的稳定性。这正好是层间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

②是开发井网部署的主要依据

开发井网的部署主要依据开发层系的油层特征,特别是主力油层的分布,而主力与非主力油层的识别与划分是油层层间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油层特征则是平面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如大面积的厚层高渗主力油层可采用大井排距井网及行列注水,而面积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采用相对小井排距及较密的面积注水开发。

③是主力与非主力油层划分及单油层精细认识的主要方法

主力与非主力油层划分是油田开发工程中主要矛盾,其划分与研究非常重要,并贯穿于平面、层内、层间非均质性研究之中。

④是油田动态分析的基础与关键

非均质性对流体的渗流及其所表现的特征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一个连通砂体内,注入剂的不均衡驱油及平面矛盾、层内矛盾都与该层的的平面、层内、层间、微观非均质性紧密相关。

⑤是注水油田水淹层分析的重要地质依据

水淹层形成受注采井网、开发过程、注采井间油层非均质性控制。

⑥应用于剩余油形成分析

有许多剩余油是油层非均质性和注采井网配合而形成的。

⑦是油田开发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

油田开发后,需进行一定的调整。非均质性是确定调整部位、层位、措施的依据。对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区打调整井,以及堵水、调剖等。

第八章 油气藏形成form与分布规律

第一节 油气运移

运移的证据:地面油气苗、油气井产量的互相干扰等。 油气初次运移:油气离开生油层的过程。 油气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层以后的所有运移。 油气在力的作用下,既可随生油层紧接成岩过程而发生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运移的初次运移,也可以在储集层中发生二次运移(后期运移),既可沿着地层层理方向作侧向运移(横向运移),也可沿断裂、裂隙穿过地层层面作垂直运移,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内,运移的方式,方向和距离等有所不同而已。总之,油气运移的过程是很复杂的。 油气运移方式

A.渗滤 B.扩散 1.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 A运移时间:三种观点①泥岩中期压实阶段(主要是油气生成后必须达到一定的饱和度,必须克服有机质对油气的吸附)②大港、胜利等油田认为在孔隙度变化大的压实突变阶段③欠压实作用(泥岩中油气生成及蒙-伊转化脱水可以形成异常高压)。总之,主生油期就是主运移期。 B确定方法:

①根据泥岩压实阶段,大概在1500-4500米;

②根据微裂缝形成时间(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初次运移的时间就是微裂缝形成的时间); ③包裹体。 C运移相态

①水相(油溶在水中,以水为载体)

依据 有充足的水源:a粘土矿物脱水;b欠压实作用保留一部分滞留水;c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生成一定量的水。 溶解度问题:a由于温度上升,油气在水中溶解;有机质向油气转化中生成有机酸等增加 油气的溶解

油气运移:油气在地壳中的任何移动。油气运移是使油气由分散向集中转化的过程,是油气从生成到油气藏形成的一个必要条件。

- 19 - 版权我有 翻印不究

-- 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勤奋-- 度;有机质向油气转化中产生皂胶束增加油气的饱和度。 亲油—R—COOH 缺陷:如果是碳酸盐岩,无或粘土很少,水从何来? 有人认为有机酸使油的溶解度降低

是否有皂胶质?即使有,油是如何被释放出来的? 2.二次运移secondary migration

A相态:普遍认为是以固有的游离相态或气相运移。

B动力:浮力、水动力:如果水动力方向与二次运移方向一致为动力,反之为阻力。构造运动力。 C 通道、时间、方向、距离

通道:孔隙、裂缝、断层、不整合面。

时间:一般情况下,二次运移和初次运移几乎是同时的;但大规模的二次运移应该是在主要生 油期后或同时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时期。 方向:沿阻力最小的方向。

一般在凹陷附近有隆起区和斜坡区,这些地区就是运移的主要方向,特别是继承性 隆起区和斜坡区更有利于油气运移。

方向追踪:(如果运移过程中氧化作用起主导作用,下表不成立) 项目 近处 远处 密度 大 小 颜色 深 浅 非烃、芳烃等 多 少 胶质、沥青质 多 少

C13/C12 大 小 (主要因为芳香烃的减少) 距离:取决于动力大小、通道延伸情况、构造条件、岩相变

化、油气流体性质等。陆相一般50公里,最远80公里。 第二节 油气藏oil reservoir形成form 1.基本概念

①油气藏:油气藏是指在单一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②油气田:油气田是指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该产油面积可 以是受单一构造或地层因素所控制的地层单元。

③圈闭:圈闭是储集层中聚集和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场所,是聚集油气的天然容 器,一个圈闭必须具备三个组成部分:储集层、盖层和一定的遮挡(或封 闭)条件。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三者结合起来,组成了圈闭。若没有储集 层,或没有盖层,或不具遮挡条件,则圈闭不能形成。 生储盖组合:生储盖组合在空间的有机组合。

组合方式:连续型[上覆、下伏、互层、侧变、封闭]及不连续型[断层、不整合 课本:正常、侧变式、顶生、自生自储自盖; 不同的圈闭类型决定了不同的油气藏类型和勘探方法,圈闭的位置和埋藏深度是设计探井井位、井深的依据之一,而且圈闭容积的大小又直接影响油气藏中油气的地质储量,所以研究圈闭是非常重要的。 圈闭的最大容积

圈闭的最大容积是指某一圈闭内可以容纳流体的最大容量。决定于储集层的有效厚度、孔隙度和圈闭的闭合高度以及闭合面积,是评价油气藏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背斜圈闭为例,说明溢出点、闭合高度和闭合面积 a溢出点: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直到不能再容纳时开始向外溢 出,此时圈闭中容纳的流体量达到其最大容积, 而开始向外溢出的点称为孩圈闭的溢‘出点。

- 20 - 版权我有 翻印不究

搜索更多关于: 油田地质基础最新三少制作 的文档
油田地质基础最新三少制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32dw5wp2k0daes3z458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