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
(2)史料二反映了文人画重诗意的特点。“不求形似”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 (3)史料三反映了清代戏曲种类繁多。阅读史料时注意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其内容。“昆腔”与“京腔”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京剧。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语言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趋势:通俗化、平民化。主要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文人画盛行,特别是明清时期成就突出,其绘画的特点就是画景为主。这种说法正确吗?结合史料二试加以分析说明。
[提示] 不正确。中国古代文人画在创作方面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突出特点不是画景而是写意,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写意活动。
(3)史料三中的“花、雅两部”不断融合兼收,最终形成什么剧种? [提示] 京剧。 [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又是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为基础的。欣赏特定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要注意透过其外在形式,揭示它反映的社会背景。
(1)先秦: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3)隋唐:前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化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元:北宋重文轻武,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南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民众痛苦激发了文人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元代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促使杂剧繁荣。
(5)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1.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实用性读物,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四民必用》、《沈氏农书》、《耕收农话》、《杵臼经》、《布经》等。这主要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C.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B.科学研究注重实用性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A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等推动关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实用性读物的出现,故A项正确;古代中国科研一直都注重实用性,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考查内容为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
2019年
材料未提及经世致用思想,故D项错误。]
2.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C [A项不能反映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变化的原因,故排除;文字狱使思想领域保守僵化,这与材料中小说女性形象打破传统的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小说中女性压倒夫婿能挂帅出征或文武双全,这是对传统“夫为妻纲”社会秩序的反抗,故C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能推动男女平等的形成,但不能达成男女平等的现状,故D项错误。]
3.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 ) 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A [根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
4.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A [根据材料“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人价值追求”,故B项错误;书籍内容的变化与刻印技术无关,故C项错误;虽然“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但主流文化仍是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56页)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明清时期科技文学艺术 2019年 卷别 全国卷Ⅰ —— 2014·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 2013·明清小说的特色;2013·京剧的艺术特点 —— 全国卷Ⅱ —— 全国卷Ⅲ 2016·明清时期的救济制度 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看:命题侧重于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大都集中在考查学生对文学、艺术成就的识记、辨析、运用等方面,命题素材则会采用古文、图片或者国内外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评价、思想等几种形式。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大都进行综合考查。
2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非选择题主要从古今贯通或中外对比角度链接考查为主。 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政治制度或经济、思想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1.(2013·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B [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故排除A、C、D三项,B项正确。]
[名师点拨] 家国情怀突出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京剧是中国国粹,第1题考查人们喜闻乐见的京剧。京剧脸谱中的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示奸诈多疑;蓝色表示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和谐统一。 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
2.(2013·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 [明清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繁荣,市民阶层的队伍壮大,为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小说的创作发展繁荣起来,材料反映了小说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故C项符合题意。]
2019年
[名师点拨] 唯物史观指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第2题清代小说的创造适应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
1.明太祖朱元璋创建了历代帝王庙,集中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也入祀了元世祖忽必烈。清初继续使用明朝太庙祭祀自己的祖先,也把明太祖的神位迁入历代帝王庙供奉。这些做法( ) A.推崇“中华统绪,不绝如线” B.出于“恢复中华”的需要 C.彰显汉民族帝王的主体地位 D.能够有效地缓解阶级矛盾
A [明代建立帝王庙集中祭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并将少数民族政权的帝王也纳入其中,清代沿袭了这一做法。这样做的目的是彰显朝代更迭和皇位传承的正统性,A项符合题意。入祀帝王既有汉族,也有蒙古族、满族,故排除B、C两项;D项说法太绝对,排除。]
2.雍正二年(1772年)对民间消费行为规定:“庶民妇女,有僭用冠帔、补服、大轿者禁,违者罪坐夫男。”该规定( )
A.有助于澄清吏治以稳定社会 B.利于禁绝当时奢侈消费行为 C.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D.切合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C [材料与吏治无关,故A项错误;庶民妇女用“冠帔、补服、大轿”不一定就是奢侈消费,“禁绝”说法也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僭用”表明是为了防止庶民妇女超越规制,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对民间消费的这种规定是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故D项错误。]
3.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
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可知,这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B项错误;理学主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D项错误。] 4.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由此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2019年
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B [材料中并未提到缺乏完整体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知阴阳无法解释,任人诬捏,体现出了模糊性、无法证伪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专制束缚和崇拜权威,故C、D两项错误。]
5.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份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中医临床固守辨证施治 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B [理学形成于宋代,与材料时间“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君臣佐使”配伍组方的基本原则暗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太医依病状加了三味药,实为一种创造性尝试,但被判绞刑,由此可见君主专制体制阻碍了医学实践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该太医令“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表明他并未固守辨证施治,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故D项错误。]
6.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词曲(戏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此“词曲贵浅”的主张
( )
A.体现了戏曲的生活化发展 B.推动了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体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A [词曲(戏曲)的内容取自“街谈巷议”,形式“直说明言”,这说明推动词曲(戏曲)世俗化,故A项正确;词曲(戏曲)生活化发展,但同时典雅的诗文依然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词典(戏曲)未推动传统文学艺术的转型,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词曲(戏曲)的内容,因而无法反映市民阶层的价值观,故C项错误;词曲体现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发展,不能体现雅俗共赏,故D项错误。]
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特有的价值观[家国情怀]
[理论阐释]
1.社会责任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决策,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新的机遇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跨上快车道,炎黄子孙又都有了新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历史使命感古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