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尼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7 9:51: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谈尼采的道德批判

摘要:尼采对源自于基督教精神的传统道德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节制甚至禁欲来表现的自我牺牲;第二,所谓的“无私之爱”扼杀了人的个性;第三,怜悯和同情扼杀生机。

关键词:道德批判、自我牺牲、扼杀个性

正文: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尼采对源自于基督教精神的传统道德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节制甚至禁欲来表现的自我牺牲。基督教“原罪说”的核心乃是否定人的生命,宗教的道德观把欲望视为万恶之源,它是丑陋而不洁的。在它行走的地方,处处都是陷阱;在它出现的时刻惩罚如影随行。人们把欲望看成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于是人就把自己演变成一个剔除了欲望内核的人,“清心寡欲”成了一种道德理想而为人津津乐道。相应地,“内疚”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则由对外的反对转向对内,对自我的反对。怨恨说“这是你的错”,内疚则说“这是我的错”,所以我必须以“自我牺牲”的痛苦来偿还,来赎罪。尼采认为,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痛苦和不幸来得更加强烈。禁欲主义通过所谓的美德和优秀品行维系生命,却以生命反对生命,只达成和维护了弱者的利益。

第二,所谓的“无私之爱”扼杀了人的个性。根据基督教的道德观,上帝是爱的化身,在圣爱的光照下人人皆兄弟。在尼采看来,爱是恐惧的结果:我害怕他人会伤害我,所以我要使他确信我是爱他的。他认为提倡“利他”的道德,就等于剥夺人类最伟大的性格;若对别人施以仁爱,给予无私帮助,那无异于侵犯别人的尊严,剥夺别人自由创造的权利,等于阉割人类而使其变成一个可怜的东西。因为那样会使人变得懒堕、软弱和无力,这无论对个人和人类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更何况宗教宣扬的圣爱本身就是虚假的谎言,基督教的历史是用血与火筑成的。

第三,怜悯和同情扼杀生机。尼采认为怜悯背离了让人生机勃勃的情绪,它使人抑郁并阻碍淘汰与发展,因为它要求保存行将灭亡的东西。面对弱者的时候,人会产生一种角色换位的幻觉,他没有勇气面对同样的病态和生存窘境,伸出援助之手以象征性地抚平自己心态上的恐惧和焦虑。所以在尼采看来,怜悯与同情

是一种弱者的心理,软弱的人既忍受不了自己的痛苦,也忍受不了他人的痛苦,对弱者的同情首先是因为自己的软弱,他没有勇气超越一个虚假的群体而生。宗教教人循规蹈矩,顺流从俗,拒绝竞争与奋斗,无疑会窒息人的创造精神,结果将肯定会断送人类的未来。尼采谴责基督教的道德传统,包括禁欲、怜悯、同情与爱,以为美德支配下的人生是一种残缺的、病态的生命形态。人们变得衰弱、怯懦和无力。他主张一切具有热情和创造力的人,应该冲破基督教伦理的压抑,忠实于大自然,以“健康、教养、强壮、骄傲和强力”取代传统的道德价值,要消弭痛苦,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要过一种创造性的生活。

“真正的哲学家是死后才出生的。”尼采这句话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应验,他的人生道路相当特别:长辈三代皆为德国新教路德派的牧师,他原本攻读神学却丧失了对基督的信仰;尚未取得博士学位就应聘成为瑞士一所大学的教授,10年后因病辞职,再经过十年孤独的游历与著述导致精神失常。他身后倍受纳粹政权所推崇,其原因当然不能完全归结为希特勒的歪曲和误解。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赴前线的德国士兵的背包里就带着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尼采的《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不仅如此,尼采思想也是激励被压迫民族、革命者和旧文化批判者的精神力量。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尼采自诩为太阳,可是他疯了。”可即便神经失常,他的思想仍然是对中国五千年儒教传统的致命一击,儒家学说讲的就是“温、良、恭、俭、让”,“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造就了萎缩的国民性格。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代“五·四”革命文人正是运用尼采式的精神进化论思想,对中国传统道德和国民性进行了深入批判和剖析。 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尼采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他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他的思想的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他生活的年代能够理解他的人寥寥无几,可怕的孤寂始终包围着他;最后,病魔缓缓地悄然而至,甚至成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反过来,人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他的患病与疾病的折磨,他的生平与著作都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尼采并没有建立一个封闭而庞大的哲学体系,他只写散文、格言和警句;在他的字里行间并不证明什么,只是预告和启示;但恰恰不是凭借逻辑推理而是凭借神奇的想象力,他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尼采的哲学观最重要的一点是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生,给生命一种解释,给生命的意义一种解释,探讨生命的 意义问题。这与尼采所读叔本华的著作有一定关系。还有一点看法,尼采认为哲学是非政治的,哲学和政治是两回事。所以尼采对哲学的看法,第一是对生命,关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学术的。哲学不是纯学术。尼采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他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关注人生。他认为传统哲学造成的后果是虚无主义。尼采认为现象背后是没有本质的。

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绝对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唯一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尼采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崇拜英雄,呼唤强有力的“超人”出世,这在个性受到压抑甚至被泯灭的时代,读尼采是极有意义的,因为他极大地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今天,你无论如何去评价,尼采仍然是独一无二、无人可以替代的。对于一个如此孤独的尼采,一个如此执着地寻觅人生意义的疯子,世人也许不能真正理解他,可是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昭示着前行者的路程;那正是一个真正的思想者所必须具备的独立精神、批判精神和开创精神,这三种精神甚至比尼采的学说本身更重要,因为它意味着奋斗与“自由”!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尼采:《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2.《反基督 The AntiChrist》

搜索更多关于: 尼采 的文档
尼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3aid6ak8u06i7k4fy5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