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管理学导论
1.管理的含义和管理者的分类。
A.管理的定义:通过综合运用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要素:运用各项资源;以适当的方法;通过各项工作;有效达成目标
B.管理者的分类:
高层管理者(事业心)对组织负全责,主要侧重于沟通组织与外部的联系和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注重良好环境的创造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性。例如,CEO的中心任务就是建立一支运作良好的高层管理团队。
中层管理者(责任心)承上启下。主要职责是正确领会高层的指示精神,创造性地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有效指挥各基层管理者开展工作。注重的是日常管理事务。
基层管理者(责任心)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例如,汽车厂生产车间一个工作小组的主管人员,医院妇产科的护士长等
2.管理的任务和职能。
A.管理的任务:实现本组织的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所成就;关心对社会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B.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
计划职能:选择适当的组织目标和能够实现组织目标的行动方案。 计划工作:确立目标、制订行动方案,着眼于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
组织职能:建立能够使人们共同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和权威关系。
组织工作:组织设计、人员配备、权力配置,着重于合理的分工与明确的协作关系的建立。 领导职能:激励、协调个人和全体共同工作,以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工作:指导、协调、激励,致力于积极性的调动和方向的把握。
控制职能:建立准确的测评和监控体系,以对组织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评价。 控制工作:检查和监督,着力于纠偏。
3.管理技能
技术技能:执行一项特定的任务所必需的那些能力,即与特定工作岗位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例如,生产技能、财务技能和营销技能等。例如,饭店的管理者也许需要具备烹调技能以在厨师不在时能够替换上阵,也许需要财务会计技能以掌控收入、成本和员工薪资支出,也许需要审美技能以使饭店对顾客充满吸引力。
人际技能:与人共事、激励或指导组织中的各类员工或群体的能力。有效管理者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良好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能够激励人们并使其融合为一个团结一致的团队。
概念技能:一种洞察既定环境复杂程度的能力和减少这种复杂性的能力。高层管理者应具有最佳的概念技能,因为他们最主要的职责就在于计划和组织工作。
概念技能 人际技能 技术技能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第二章:管理学的产生
A.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经济管理思想 儒家(孔子):以“仁”为核心,重义轻利 道家(老子和庄子):倡导效法自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强调寡欲,对财富要知足 法家(商鞅和韩非 ):强调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兵家(孙武与孙膑):孙子兵法 商家(子贡、范蠡等):“买贱卖贵”的经商思想;范蠡提出国家管理粮食的“治国之道”;白圭(师傅为鬼谷子)的“治生之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孟子:“通工易事”,主张分工
荀子:人的需求无止境,需用礼节来调节,强调分工 (2)运筹与决策思想
《孙子兵法》 田忌赛马 隆中对
(3)关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思想:人性善或恶,人的需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等)
(4)关于领导艺术:《孙子兵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B.西方早期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 ):分工理论与“经济人” (an invisible hand), 1776年发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2、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企业家):工人是“人”,而不是“机器”(人力资源) ,“人事管理之父”,通过改善员工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通常可以提高生产率的50-100%。 3、巴贝奇(Charles Babbage, 1792-1871,数学家 ):通过科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科学管理) ,主张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动力、材料和工人的工作效率,采用利润分配制以谋求劳资之间的调和。
C.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1、科学管理思想:泰勒(Taylor, 1856-1915,科学管理之父) :“磨洋工”,一方面是因为
“人的懒散的天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落后的管理。
科学管理:在重新设计工作过程以提高生产效率的关于工人——任务关系的系统研究。 4条提高效率的原理: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方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
第三,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正确划分工人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工作,实现他们之间的有效协作。
2、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
注重于管理者用于协调组织内部各项活动的基本原则的研究。 管理的5大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4条管理原则: 劳动分工;权利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雇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
3、官僚组织理论:韦伯(Marx Weber, 1864—1920)
官僚行政组织:一个设计用来保证效率和效益的组织及管理的正式体系 权力的类型:
(1)传统权力——“传统的组织”:族长制和世袭制 (2)神授权力——“神秘化的组织”:宗教或政治的形式 (3)法定权力——“合理化-法律化组织”:官僚组织
这一理想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劳动分工、清晰的等级关系、详尽的规章制度和非人格化的相互关系。由于这种组织模式强调规则而不是个人、强调能力而不是偏爱,所以有助于组织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杜绝任人唯亲、组织涣散、人浮于事等现象,至今仍是许多大型组织的设计样板。韦伯也因而被称为是“古典组织理论”的创始人。
第三章:管理学的发展
科学管理→行为管理→组织管理→现代管理(代表人物及思想)
1.科学管理:同上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思想泰勒。
2.行为管理:
(1)孟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 ,1863-1916):“工业心理学之父”,将心理学的成果应用于工业效率的提高,心理学家可以帮助管理者挑选和激励员工 。 (2)早期的行为学家和霍桑实验:梅奥(Mayo,1880—1949)
工作条件与环境的好坏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没有必然的联系,反而与人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证实这一结果,他们从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实验和采访工作,结果表明: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
(3)人际关系运动: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的需求5层次理论; (4)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 1906—1964) “X-Y理论”
3.组织管理:同上,官僚组织理论,韦伯
4.现代管理:
(1)社会系统学派 系统理论: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 1886 —1961) 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们都是社会这个大协作系统的某个部分和方面。 (2)管理实践学派 Peter Drucker(1909-2005):管理实践 (3)系统学派:系统分析方法(p61)
霍尔的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
(4)管理科学学派 运筹学、库存论、排队论、对策论和网络分析等。
(5)权变管理学派:组织的管理应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6)决策理论学派:有限理性
(7)管理伦理学派:企业的社会责任 (8)管理过程学派:孔茨
第五章:环境分析
1.组织环境分为哪两类?
组织环境的定义: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或制约组织活动的所有潜在因素的总和。
分类 : (1)外部环境:一般环境因素:间接影响组织活动的外部因素 任务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组织活动的外部因素 (2)内部环境:文化环境:间接影响组织活动的内部因素 物质环境:直接影响组织活动的内部因素
2.外部环境分析主要思想。
(1)一般环境因素 (PEST):
政治法律环境:政治制度、法规;政府的稳定性;政府行政干预和控制的趋势;特殊的经济政策;环保、外贸、就业立法等
社会文化环境:生活质量的态度;就业预期;结婚率;妇女就业;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文化及亚文化
经济环境:GDP的变化;通货膨胀率;利率;储蓄率;个人可支配收入;货币供给;行业结构;市场需求等
自然环境:地理外置、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状况 技术环境:国家研发投入的流向;行业研发投入的流向;科研的重点;产品创新;专利保护;新技术的商品化等 (2)任务环境因素
潜在进入者(potential entrants);
行业内现有企业(rivalry among existing firms) 替代品生产者(substitutes)
供应商的力量(bargainiing power of suppliers) 购买者的力量 (bargainiing power of buyer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