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设计任务及目标………………………………………………………….....………1 2.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1
pnp双极型晶体管的设计……………………………………….…….….…1 设计的主要内容……………………………………………………….……1 3.晶体管工艺参数设计…………………………………………..…………...………2
晶体管的纵向结构参数设计……………..………………….……………..2
集电区杂质浓度的确定……………………………………………..2 基区及发射区杂质浓度……………………………………………..3 各区少子迁移率及扩散系数的确定……………………….……….3 各区少子扩散长度的计算……………………….……….....………4 集电区厚度的选择…………………….…………………....….……4 基区宽度的计算……………………………………………….….…4 扩散结深…………………………………………………...…..….…6 表面杂质浓度…………………………………………..….….…….7 晶体管的横向设计…………………………………………….…….....……8 工艺参数的计算…………………………………………………….….……8
基区磷预扩时间 ……………………………………….….…..……8 基区磷再扩散时间计算…………………………………..….………8 发射区硼预扩时间计算…………………………....………………..9 发射区硼再扩散时间计算………………………….…………...…..9 基区磷扩散需要的氧化层厚度………………………………........10 发射区硼扩散需要的氧化层厚度…………………………………11 氧化时间的计算……………………………………………………11 设计参数总结…………………………………………………..……12
微电子器件与工艺课程设计报告
——pnp双极型晶体管的设计
1、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微电子器件与工艺课程设计》是有关微电子器件和工艺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课程,使我们系统的掌握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及工艺的有关知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目的是使我们在熟悉晶体管基本理论和制造工艺的基础上,掌握晶体管的设计方法。要求我们根据给定的晶体管电学参数的设计指标,完成晶体管的纵向结构参数设计→晶体管的图形结构设计→材料参数的选取和设计等设计过程的训练,为从事微电子器件设计、集成电路设计打下必要的基础。 2、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 pnp双极型晶体管的设计
设计一个均匀掺杂的pnp型双极晶体管,使T=300K时,β=120。VCEO=15V,VCBO=80V.晶体管工作于小注入条件下,最大集电极电流为IC=5mA。设计时应尽量减小基区宽度调制效应的影响。 设计的主要内容:
(1)了解晶体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设计原则。
(2)根据设计指标选取材料,确定材料参数,如发射区掺杂浓度NE,,基区掺
杂浓度NB,集电区掺杂浓度NC,根据各区的掺杂浓度确定少子的扩散系数,迁移率,扩散长度和寿命等。
(3)根据主要参数的设计指标确定器件的纵向结构参数,如集电区厚度Wc,基
区宽度Wb,发射极宽度We和扩散结深Xjc,发射结结深等。
(4)根据结深确定氧化层的厚度,氧化温度和氧化时间;杂质预扩散和再扩散
的扩散温度和扩散时间。 3晶体管工艺参数设计 晶体管的纵向结构参数设计
双极晶体管是由发射结和集电结两个PN结组成的,晶体管的纵向结构就是指在垂直于两个PN结面上的结构。因此,纵向结构设计的任务有两个:首先是
选取纵向尺寸,即决定衬底厚度Wt、集电区厚度WC、 基区厚度WB、 扩散结深其次是确定纵向杂质浓度和杂质分布,即确定集电区杂质浓度NC、 Xjc和Xje等;
衬底杂质浓度Nsub、 表面浓度NES,NBS以及基区杂质浓度分布NB(?)等,并将上述参数转换成生产中的工艺控制参数。 集电区杂质浓度的确定
BVCBO?80V根据击穿电压与浓度的关系图来读出BVCBO=80V时的NC,如
图1
图1 击穿电压与杂质浓度的关系
从图1中可以读出,当BVCBO=80V时,集电区杂质浓度NC=5×1015CM-3,对应的电阻率为Ω*CM,所以选用(111)晶向的P型硅。 基区及发射区杂质浓度
一般的晶体管各区的浓度要满足NE>>NB>NC,故 (1)基区杂质浓度取NB=5×1016cm-3 。
(2)发射杂质浓度取NE=5×1018cm-3 。 各区少子迁移率及扩散系数的确定 (1)少子迁移率
少子的迁移率可以通过迁移率与杂质浓度的关系图查出来。此关系图如下图2所示。
图2 迁移率与杂质浓度的关系图
通过图2可以查出在300K时,集电区、基区和发射区各自的少子的迁移率如下。
C区: Uc= 1298cm 2/; B区: UB =378 cm 2 /; E区: UE=130 cm 2/; (2)各区少子扩散系数的计算 根据爱因斯坦关系式C区:DC?DkT可以求出各区少子的扩散系数 ??qkT?c?0.0259?1298?33.6cm2/s; qB区:DB?E区:DE?kT?B?0.0259?378?9.79cm2/s; qkT?E?0.0259?130?3.37cm2/s; q 各区少子扩散长度的计算
?6?6由L?D?,其中少子寿命?C?10s ,?B?10s,?E?10s
?7LC?DC?C?39?10?6?58um;
LB?DB?B?13?10?6?3.61?10?3cm?31.3um; LE?DE?E?9.62?10?7?9.81?10?3cm?5.8um; 集电区厚度的选择 (1)集电区厚度的最小值
集电区厚度的最小值由击穿电压决定。通常为了满足击穿电压的要求,集电区厚度WC必须大于击穿电压时的耗尽层宽度,即WC
XmB(XmB是集电区临
界击穿时的耗尽层宽度)。对于高压器件,在击穿电压附近,集电结可用突变结耗尽层近似,因而
WC?XmB2?0?SBVCBO22?8.85?10?14?11.8?802?[]?[]?4.57um ?1915qNC1.6?10?5?1011(2)集电区厚度的最大值
WC的最大值受串联电阻rCS的限制。增大集电区厚度会使串联电阻rCS增加,饱和压降VCES增大,因此WC的最大值受串联电阻限制。 考虑到实际情况最终确定WC?15um。 基区宽度的计算 (1)基区宽度的最大值
对于低频管,与基区宽度有关的主要电学参数是度最大值由确定。当发射效率
,因此低频器件的基区宽
WB21时,电流放大系数?[2],因此基区
??LB11?L2宽度的最大值可按下式估计:WB?[nb]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