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课讲稿(14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8:44: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党课讲稿)

前 言

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要对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有根据方可不迷失,有立足方可不盲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自己立足的根基和发展的方向。

第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文化相互激荡也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也相互交锋。特殊性的民族社会、民族文化与普遍性的全球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并生,是当今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 1 -

一方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认同,是一个民族国家存在的文化合法性前提,没有这一点,民族国家就缺乏文化的根基,每一种文化都有必须得到尊重和维护的尊严和价值,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发展其文化。

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对地方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全球文化潮流在很大程度上否定、限制或修正着地方文化,地方特性认同与地方文化涵义被全球文化的同质化所侵蚀。尤其是一些文化强势国家把自身的价值观幻化为全球普世价值,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强行在全世界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治理模式。

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全球文化互动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推动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健康发展,既要大力发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文化中优秀的合乎现代发展的文化,巩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又要大胆地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价值观都必须建立在民族特点之上,才能有根基而不迷失,有立足而不随波逐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建设的关键就是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第二,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建构逻辑和文化根基。

中华文化历来是在异质重构进程中不断融合创新,是一个融合和沙汰、萃取和扬弃、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在中心扩散与外来融合并存的双向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坚守已有的优秀文化内容和

- 2 -

核心文化理念,使之沉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因子,作为判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依据和标准;另一方面用自己的优秀文化去感染、引导其他文化,并吸收其优秀充分,不断地增加新的内容,实现文化的异质重构和综合创新,在不断扩大文化系统的同时建构新的文化形态,形成一体多元的民族文化体系。

中华民族在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最集中的表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熔铸在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之魂。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又造就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因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文化依据;时代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文化依据。

第三,离开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而照搬所谓普世价值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构建和弘扬,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逻辑的当代延伸,必然是

- 3 -

一个综合创新的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正确处理普适性文明与制度性要求、民族性文化与全人类共识的关系,充分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反映中国人民的理想愿望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离开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方向而放弃基本原则,离开民族特点而照搬照抄的所谓普世价值,离开人类文明发展大道而封闭自守的做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为此,我们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全盘古化,而是要立足和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掘和弘扬其思想精华并赋予其时代价值,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各种优秀成果并使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人提供合理的价值观支撑。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更好地理解。

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自己的祖国无限忠诚和热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人们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 4 -

第一,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因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来把爱国放在至关重要的位臵上,强调个人要以自身修养为基础,以服务社会为归宿,以忠于国家为根本。中国文化注重个人,但是注重的更多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是服务社会、效忠天下的知识丰富和能力提升,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积累、财富增值,是道义仁爱而不是物化利益,是公德之心而不是私利之欲。因此,价值观的走向是建立在个人完善之上的集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剥离其时代局限性,留下的价值观精华是长远的。

《大学》提出了“三纲八目”的君子为人处世之大道,这就是立足于自身,奉献于社会,忠诚于国家,放眼于天下。“三纲”之中,君子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谋求道德人格的高度完善。“八目”之中,先是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自我人格和能力的提升,中心环节、根本立足点是“修身”,最终目的是要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说,个人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道德修养是前提、基础和立足点,而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天下是目标和归宿。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修身养性的基本要求,所谓“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明确提出孝的三个境界,“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孝敬父母、忠于国家、成就事业统一起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理

- 5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课讲稿(14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3kmd6hmg237lyd0yjbf83hrt8bf1m008t9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