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号。其中5号煤层为局部可采、3号煤层基本全区可采,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5号上、4号、2号和1号煤层厚度全部在0.17~0.35m之间,均为不可采煤层。
5号煤层局部可采,3号煤层全区大部可采,两煤层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层倾角1~3°。可采煤层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1、5号煤层
(1)赋存层段:5号煤层赋存于瓦窑堡组第四段上部。
(2)特征及稳定性:5号煤层区内见煤点2个,煤层厚度0.20-0.75m,平均厚度0.48m,为局部可采薄煤层。煤层不含夹矸,煤层结构简单。其顶板岩性为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底板为黑色泥岩。区内东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为煤层露头区,在露头区内东南部存在不可采区,剩余可采面积0.763Km2,5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的较稳定薄煤层。
(3)底板标高:5号煤层底板标高在1080~1105 m之间,基本由东向西倾伏,伴有波状起伏。地层倾角1-3°。
2、3号煤层
(1)赋存层段:3号煤层位于瓦窑堡组第三段上部。 (2)间距:与上部5号煤层间距40~50m。
(3)特征及稳定性:3号煤层区内见煤点8个,煤层厚度0.15~0.75m,平均厚度0.56m,全区大部可采薄煤层。煤层结构简单。其顶板岩性为泥岩,ZA1-1为中粒砂岩,底板为泥岩。全区可采面积7.342Km2,采空区面积0.95Km2,剩余可采面积6.392Km2,3号煤层为全区大部可采的稳定煤层。
(4)底板标高:3号煤层底板标高在1040~1070m之间,基本由东向西倾伏,伴有波状起伏。地层倾角1-3°。
第 8 页 共 44 页
(5)埋深:3号煤埋深255-20m之间,最大埋深位于山包处,最小埋深位于张家坪沟之下。
3、煤层顶、底板稳定性 (1)煤层顶板稳定性
5号煤层顶板以泥岩、粉砂岩为主,抗压强度一般为16.0~20.8Mpa,平均18.4 Mpa。属较稳定型(Ⅱ)。
3号煤层为大部可采煤层,煤层顶板多为泥岩、个别为中粒砂岩,抗压强度一般为16.0~20.8Mpa,平均18.4 Mpa。属较稳定(Ⅱ)。
(2)煤层底板稳定性
5号、3号煤层底板均以泥岩为主抗压强度一般为16.0~20.8Mpa,平均18.4 Mpa。属较稳定(Ⅱ)。
5号煤层和3号煤层主要为低灰、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中强—强粘结性、中等结焦、高油、优等易选的气煤(45号)。
(十)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该矿位于XX矿区的中部,地貌单元属黄土沟壑区,梁窄沟密,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1、水文地质勘探类型
余家坪乡XX煤矿位于XX东西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内,末见较大断裂存在,构造简单,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瓦窑堡组中上段裂隙承压含水组,因 裂隙不发育,迳流条件差,富水性弱(q<0.01 l/s?m)。因此余家坪乡XX
煤层情况统计表
煤层编号 赋存层位 5号 T3w4上 4号 T3w4中 3号 T3w3上 第 9 页 共 44 页
煤层厚度 最小-最大 点数 平均 0.20-0.75 (2) 0.48 31.30 (1) 31.30 0 泥岩、粉砂岩 泥岩 稳定 局部可采 0.15-0.35 (4) 0.26 0.15-0.75 (8) 0.56 6.20-10.70 (4) 9.20 最小-最大 煤层点数 间距 平均 煤层夹矸层数 结构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稳定性 可采性 0 泥岩 泥岩 较稳定 不可采 0 泥岩、中粒砂岩 泥岩 稳定 大部可采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为以裂隙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型,即Ⅱ类Ⅰ型。
矿井开采煤层为3号、5号,矿井水主要来自瓦窑堡组煤层上部的砂岩裂隙内,多以渗出、滴出的方式充入巷道,水量较小。矿井煤层稳定,地层平缓,无断裂,构造简单,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2、矿区充水因素分析 (1)大气降水
本区属温暖带半干旱气候,降水量少,据XX县气象资料,1991-2006年降水量237.0~742.30mm,平均年降水量465.98mm,大气降水主要集中在7、8、9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因区内沟谷纵横,地表坡降比大,透水性差,大气降水主要形成地表径流,少量渗入补给地下水。
(2)地表水
区内地表水主要有湫陷沟、双流湾沟、张家坪沟,属区外羊马河支沟,发源于区外,属季节性冲沟。
(3)地下水
经对ZA2-1钻孔计算统计,导水裂隙带最小13.97m,最大值为30.62m,
第 10 页 共 44 页
均未波及到地表,所以未来矿井的主要充水含水层为T3w4中的中粗粒砂岩,该层补给来源单一,富水性微弱,个别地段甚至无水,对矿井不会造成危害。
(4)老窑水
区内煤层埋藏浅,便于人工开采,因此区内小煤窑分布很多,特别是前几年,小煤窑投产更多,在关闭小窑后,大部分煤窑形成集水区,对未来矿井造成很大威胁。在以后的开采中,当临近老窑时,应注意观测矿坑涌水量变化,引起高度重视
3、矿井涌水量
矿井正常涌水量43m3/h,最大涌水量76m3/h。 4、环境地质
本区按《中国烈度区划图》基本烈度值为Ⅵ度,数百年来未发生较大的地震,区域稳定性好,采矿可产生局部地表变形,但对地质环境破坏不大,区内无重大的污染;煤和矸石化学成份基本稳定,无其它环境地质隐患,故本区地质环境类型应为Ⅱ类,即本区属地质环境中等区。
(十一)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1、矿井瓦斯
瓦斯:该区属二氧化碳―氮气或氮气―沼气带。
根据《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关于2012-2013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的通知》,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0.73m3/min;相对涌出量为8.10m3/t;CO2绝对涌出量0.94m3/t,为瓦斯矿井。
2、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性
自燃:根据陕西煤矿安全装备监测中心2012年提供的《XXX煤矿煤层自燃倾向性、煤尘爆炸性检验报告》,3号煤层为Ⅱ类自燃煤层。
第 11 页 共 44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