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
2019年上半年初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面试试题答案
一、考题回顾 初中语文《望岳》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 1.欣赏《泰山》相关视频
2.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相关资料。 3.介绍文体。
(二)朗读指导,新课教学
1.朗读课文,感受泰山磅礴的气势。
(1)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歌的方法。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作者向岳而望,都看到哪些景色?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板书: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
1 / 9
……………………………………………………………最新资料推荐…………………………………………………
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板书:近望)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板书:凝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板书:愿望)
(四)进入研读,探究情感
1.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对学生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五)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的“钟”和“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学生思考讨论。
(六)作业小结
1.小结:学了这首诗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作业:背诵并默写《望岳》并将《望岳》改写成一篇写景的散文(100-200)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说一说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容,在领略诗人豪情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
2 / 9
……………………………………………………………最新资料推荐…………………………………………………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同时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作者的这种豪情。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分析深入地走进诗歌,在体悟诗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2.试着赏析评价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我将重点分析赏析三四两句。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一、考题回顾 初中语文《陋室铭》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文人因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当地的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得知文人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强迫他在半年内搬了三次家,最后住进了仅能容纳一桌一椅一床的陋室。如果是你们,你们
3 / 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