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起着重要用。
1.2.4简述产品的几种生产方法及特点
氨的合成是合成氨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其任务是将经过精制的氢氮混合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多快好省地合成为氨。对于合成系统来说,液体氨即是它的产品。工业上合成氨的各种工艺流程一般以压力的高低来分类[3]。
(1)高压法
操作压力70~100MPa,温度为550~650℃。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氨合成效率高,混合气中的氨易被分离。故流程、设备都比较紧凑。但因为合成效率高,放出的热量多,催化剂温度高,易过热而失去活性,所以催化剂的使用寿命较短。又因为是高温高压操作,对设备制造、材质要求都较高,投资费用大。目前工业上很少采用此法生产。
(2)中压法
操作压力为20~60MPa,温度450~550℃,其优缺点介于高压法与低压法之间,目前此法技术比较成熟,经济性比较好。因为合成压力的确定,不外乎从设备投资和压缩功耗这两方面来考虑。从动力消耗看,合成系统的功耗占全厂总功耗的比重最大。但功耗决不但取决于压力一项,还要看其它工艺指标和流程的布置情况。总的来看,在15~30Pa的范围内,功耗的差别是不大的,因此世界上采用此法的很多。因此,本次设计选用32MPa压力的合成氨流程。
(3)低压法
操作压力10MPa左右,温度400~450℃。由于操作压力和温度都比较低,故对设备要求低,容易管理,且催化剂的活性较高,这是此法的优点。但此法所用催化剂对毒物很敏感,易中毒,使用寿命短,因此对原料气的精制纯度要求严格。又因操作压力低,氨的合成效率低,分离较困难,流程复杂。实际工业生产上此法已不采用了。
1.3 产品方案
产品的名称:氨(NH3); 产品的质量规格:液体纯氨; 产品的规模:80 kt/a 液氨;
产品的包装方式:氨为高压低温液体,合成后直接送到下一工段作为原料继续生产,多余部分设立氨储槽储存起来。
1.4设计产品所需的主要原料规格、来源
1.4.1主要原料来源
生产合成氨,首先必须制备氢、氮原料气。
5
氮气来源于空气,可以在低温下将空气液化、分离而得,或者在制氢过程中直接加入空气来解决。
氢气来源于水或含有烃类的各种燃料,它取决于用什么方法制取。最简便的方法是将水电解,但此法由于电能消耗大、成本高而受到限制。现在工业上普遍采用以焦炭、煤、天然气、重油等原料与水蒸汽作用的气化方法。
1.4.2 主要原料规格
(1) 合成塔进口气体组成
合成塔进口气体组成包括氢氮比、惰性气体含量与初始氨含量。当氢氢比为3时,对于氨合成反应,可得最大平衡氨含量,但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最适宜氢氨比随氨含量的不同而变化。如果略去氢及氨在液氨中溶解损失的少量差异,氨合成反应氢与氮总是按3:1消耗,新鲜气氢氮比应控制为3,否则循环系统中多余的氢或氮就会积累起来,造成循环气中氢氮比的失调。
惰性气体(CH4、Ar)来源于新鲜原料气,它们不参与反应因而在系统中积累。惰性气体的存在,无论从化学平衡还是动力学上考虑均属有弊。但是,维持过低的惰气含量又需大量排放循环气导致原料气消耗量增加。如果循环气中惰性气体含量一定,新鲜气中惰性气体含量增加,根据物料平衡关系,新鲜气消耗随之增大。因此,循环气中惰性气体含量应根据新鲜气惰性气体含量、操作压力、催化剂活性等条件而定。由于原料气制备与净化方法不同,新鲜气中惰性气体含量也各个相同,循环气中所控制的惰性气体含量也有差异。
当其它条件一定时,进塔气体中氨含量越高,氨净值越小,生产能力越低。初始氨含量的高低取决于氨分离的方法。对于冷冻法分离氨,初始氨含量与冷凝温度和系统压力有关。为过分降低冷凝温度而过多地增加氨冷负荷在经济上也并不可取。操作压力300atm时,一般进塔氨含量控制在3.2~3.8%;150atm时,为2.0~3.2%。
(2) 硫化物和碳氧化物含量
无论那一种原料所得原料气,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硫化物。虽然原料气中硫化物含量不高,但对合成氨生产危害却很大。硫化物是各种催化剂的毒物,硫化氢能腐蚀设备管道。以烃类为原料的蒸汽转化法制取原料气,镍催化剂对硫含量限制十分严格,要求烃原料中总硫含量为0.5PPm(重量)以下。
为防止CO和CO2对催化剂的毒害,规定CO和CO2总含量不得多余20ppm[5]。
1.5生产中产生有害物质和处理措施
中小型合成氨厂在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很多,多以气体、蒸气、雾、粉尘等状态存在,其中有毒有害气体是合成氨生产中最常见的。
6
1.5.1 氨气和液氨
氨气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臭味的无色气体, 易被液化成蓝色液体。车间空气中氨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 毫克/米3。它对人的眼睛和呼吸器官有较大的伤害作用。氨中毒的症状首先是服粘膜和呼吸道粘膜受到刺激、胸感抑郁、胃痛、打喷嚏、流口水、周身有不舒服感。如在氨气浓度不大的环境中,停留时间不长,而且能及时离开环境,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上述的症状可渐渐消失。中毒严重时,会引起肺部肿胀导致死亡。氨气刺激眼睛能引起角膜炎。因氨有气味,故较好预防。
合成氨生产中合成工段经常接触的液体毒物有液氨、氨水等。液氨或氨水溅入眼内,可造成眼睛严重损伤,出现眼睑水肿,眼结膜迅速充血水肿,眼剧痛,角膜混浊,甚至因角膜溃疡、穿孔而失明。接触液氨和高浓度气氨,可使皮肤引起类似强碱的严重灼伤,出现红斑、水泡,甚至因吸收水分,使皮肤脂肪皂化而坏死。
在正常生产过程中,有很少一部份气态NH3无法回收,通过放空火炬燃烧掉就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于成品氨罐放空的气态NH3可引入冰机中进行加压冷凝,不仅回收了NH3,同时也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3]。
1.5.2 合成氨废水
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是COD的主要来源。比如,隔油池中废水就含有COD。如果含有COD的废水排放出去就会繁衍菌类、藻类,污染水源和土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污染滋生源,对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
要减少废水和工艺冷凝液中的COD的排放,可改进生产工艺,使废水排放减少,建设特生化处理装置,进行废水处理,使废水中的COD含量达到国家控制标准[6]。
2 生产流程及生产方法的确定
2.1合成氨生产的特点
氨的合成工段,其主要任务是在适宜的温度、压力和有触媒催化的条件下,将经过精制的氢氮混合气体,在合成塔内直接合成为氨。然后将所得的气氨,从氢氮混合气中经冷却冷凝成为液态氨分离出来。液氨由氨罐进入氨冷器蒸发为气氨,送碳化岗位制取碳酸氢铵;或送硝酸车间制取硝酸和硝铵;或送硫铵车间制取硫酸铵;或将液氨送尿素车间制取尿素等。未合成为氨的氢氮混合气体继续在合成系统内循环使用。
合成氨生产的特点,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7]:
7
(1)工艺流程长、设备管道多;(2)生产过程有高度的连续性;(3)各工序生产操作相互影响;(4)生产是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易灼伤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整个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合成氨生产比较复杂,始终存在着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易中毒等危险因素,各种控制条件比较严格,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事故。同时,因生产工艺流程长、连续性强,设备长期承受高温和高压,还有内部介质的冲刷、渗透和外部环境的腐蚀等,各类事故发生率比较高,尤其是火灾、爆炸和重大设备事故经常发生。但是,只要我们能充分认识这一客观规律并掌握这一客观规律就能做到安全生产,实现稳产、高产。
因此,合成氨生产必须满足高温、高压、高纯度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有一系列化学反应、传热、燃烧、分离等过程,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都影响反应的进行,这些因素又受到设备质量、水质、煤质、季节、气候、操作水平、调度与管理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合成氨生产工艺过程、设备结构、操作管理与生产技术的复杂性。
2.2 氨合成过程的基本工艺步骤
实现氨合成的循环,必须包括如下几个步骤[4]:氮氢原料气的压缩并补入循环系统;循环气的预热与氨的合成;氨的分离;热能的回收利用;对未反应气体补充压力并循环使用,排放部分循环气以维持循环气中惰性气体的平衡等。
由于采用压缩机的型式、氨分冷凝级数、热能回收形式以及各部分相对位置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工业生产流程,但实现氨合成过程的基本工艺步骤是相同的。
(1)气体的压缩和除油
为了将新鲜原料气和循环气压缩到氨合成所要求的操作压力,就需要在流程中设置压缩机。当使用往复式压缩机时,在压缩过程中气体夹带的润滑油和水蒸汽混合在一起,呈细雾状悬浮在气流中。气体中所含的油不仅会使氨合成催化剂中毒、而且附着在热交换器壁上,降低传热效率,因此必须清除干净。除油的方法是压缩机每段出口处设置油分离器,并在氨合成系统设置滤油器。若采用离心式压缩机或采用无油润滑的往复式压缩机,气体中不含油水,可以取消滤油设备,简化了流程。
(2)气体的预热和合成
压缩后的氢氮混合气需加热到催化剂的起始活性温度,才能送入催化剂层进行氨合成反应。在正常操作的情况下,加热气体的热源主要是利用氨合成时放出的反应热,即在换热器中反应前的氢氮混合气被反应后的高温气体预热到反应温度。在开工或反应不能自热时,可利用塔内电加热炉或塔外加热炉供给热量。
(3)氨的分离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