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带特点(图)
明代玉带的使用贯穿了明王朝始终,它的制作与使用,不仅显示了明代玉器工艺的风格与特点,也反映出明代政治生活和等级制度的规制。因此,玉带的研究对于了解明代玉器的风格、特点、工艺水平及其所反映的明代社会状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于从形制和工艺方面对考古出土的明代玉带进行分析,总结特点,并进行分期。 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有22个省、市、自治区出土过明代玉器。在这些明代各类玉器中,玉带所占数量较多。出土玉带的墓葬自明初至明末贯穿了整个明代。由于玉带与古代礼仪制度紧密相连,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凡出土玉带的墓葬多等级较高,墓主身份有皇帝、亲王和王妃、够品级的官员及命妇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出土玉带较为集中的地区有南京、北京、江西。南京是明太祖削平群雄,驱逐蒙元的根据地,也是从洪武初年到永乐迁都北京前五十余年间(1368-1420年)的明朝统治中心。在明代考古中,南京众多的王公、贵族、功臣墓葬中大多都有玉带出土。永乐十九年(1421年)二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北京一直作为明、清两代帝都。定陵墓中出土了万历皇帝使用的多条玉带。另外,在北京地区发现的一些外戚、宦官的墓葬中也出土了玉带。明代
共封亲王62位,受封并建立藩国者50位,王府遍及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等地,其中江西的藩王墓发现较多,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玉带。此外,一些明代墓葬中还出土了非玉质带板的革带,带板质地有金、银、铜、木、冻石等。
本文搜集了9个省市出土的明代玉带66副,并参考明墓出土的非玉质革带19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总结。 一、玉带形制分析
(一)带板数量与尺寸
将出土的革带进行排列分析,可以看出每副(条)革带的带板数目不尽相同。经分类统计,在66副(条)玉质带板革带中,20块带板为1
副的为34副(条),占总比例近51%。
再参考有确切块数的非玉质带板革带16条,20块带板为1副革带的有8条,占非玉质带板革带的50%。 可以看出,20块带板组成一副革带的比例最高。经详细的比照分析,发现这些革带的带板形状和排列顺序是有一定规律的,有固定的形式:一副革带由20块带板组成,这20块带板又是由长方形8块、长条形4块、圭形2块、桃形6块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按照这一规律再通过对革带具体资料的分析发现,尽管有些革带的带板数量不足20块,但这可能是由于其中某块带板的缺失造成的。带板有可能因各种原因,例如墓主生前使用不当或入土后经盗掘,在出土时已经遗失不全,出土时所见的数量并不能代表整副革带的带板数量。如果在空缺位置填补上相应的带板,其总数也应该是20块。按照这一推测,把出土的66副玉带中有详尽资料的、带板数量不足20块的(数量小于10块的不计在内)再进行归纳统计,有可能为20块带板的玉带为17副,加上出土时即为20块的34副,共51副,为总数的77%,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明代标准的玉带数量应该是20块。 另外,具体到玉带的尺寸,从出土情况看带板的宽度从2-7厘米不等,参考记载查抄明代权相严嵩财物的《天水冰山录》中202条玉带名称,可以看到有关表示玉带宽窄的几个名称:阔玉带、中阔带、窄带、女带、窄女带、中阔女带说明玉带的宽窄除男女有别外,还有更细致的划分,但因史书中没有相关记载,而且出土资料有限,所以对玉带具体尺寸的划分,现在也只能等待有更详尽的考古资料后再做进一步的研究了。
(二)带板标准形制及分型
那么,大约在何时明代玉带形成了其标准形制呢?把66条玉带按加工工艺可以分为素面玉带、雕花玉带、包金玉带(含
鎏金铜托玉带)和宝带四种类型,即A、B、C、D 四类。把每一类中符合标准形制的玉带视为标准型群体,当然不能单纯以带板数量为参考,而主要以带板形状为依据,看玉带是不是由长方形带板8块(七排方和一块中心带板)、长条形4块(辅弼)、桃形6块(圆桃)和圭形尾2块,并将异于标准型的玉带挑出来再分型。 1、A 类素面玉带 A1 型2 副:
南京太平门外岗子村洪武十五年(1382年)吴良墓出土玉带1副②,青白玉质,有素面带板18块,长方形3块,圭形2块,带委角长方形7块,半月形1块,各式玉带扣5块。 南京中华门外郎家山永乐五年(1407年)西宁侯宋晟墓出土素面玉带1副③,共15块带板。长方形7块,圭形尾2块,委角长方形4块,框形带扣2块。
这两副玉带除长方形带板、圭形尾之外都有带委角长方形带板和长方形带扣。 A2型1副:
南京太平门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仇成墓出土玉带1副④(图2),共19块带板,形状有方形带板7块,圭形尾2块,桃形带板6块,长条形带板2块,委角长方形带板2块,带板虽为素面,但每块带板均留有边框。此件玉带可以说是明代标准形式玉带的雏形。 A3型1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