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统计学
浙江省能源消费趋势的统计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历史背景:能源不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物质基础,它的生产、消费又是污染环境的主 要因素。对一个国家来说,能源问题不仅涉及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三个层次问题。其中哪一环不处理好都会对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制定能源政策必需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问题。而从中国目前的形势来看,正确处理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已是当务之急。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供给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瓶颈约束造成了能源供给的短缺和价格的上涨。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统计,我国2003年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的平衡差额为-2455万吨标准煤。从2003四季度开始一直延续到2004年的煤电油运紧张的局面就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阶段会对能源增长有更高的依赖性,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矛盾。据国内有关资料显示,我国2000年单位能源生产的GDP为4.1国际元/千克标准油,而2003年度中国的原油、原煤消耗量分别为世界的7.4%、31%,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世界的4%。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在未来20年具有保持GDP年均增长7%以上的潜力。这使我们面临能源供应必须保持4%左右的每年递增压力,而能否守住0.5-0.6的能源需求弹性,则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发展战略和能效政策。
三是能源发展战略的环境挑战。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能源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而能源的发展必然增加环境质量恶化的风险。尽管中国目前的GDP只约占世界的1/32,但温室气体排放量却达到世界总量的10%: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举的时间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6个: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到7%。
最后,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化石能源的逐渐衰竭时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能源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各国都将能源发展置于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中国石
油对外依存度从195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3.8%。据有关资料推测,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这使得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下面简要综述一下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在能源方面的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
1、能源价格及能源期货的研究。能源价格方面主要包括能源价格冲击及能源价格上升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关于能源价格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主要体现在如能源与经济增长、能源要素替代、能源需求弹性、能源密度、能源与工业结构、能源与劳动力供给及其他等方面的研究。如Rotemberg and Woodford(1996)在一个“校准”的单部门随机增长模型中对能源价格增长的预期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石油价格每上升10%,产量下降2.5%。这个模型说明不完全竞争显著增加了能源价格增长对产出和真实工资的预期效果,特别是垄断竞争者的隐性共谋导致了产出和真实工资的下降[4]。Finn等(2000)的研究则指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冲击的程度以及持续性来源于能源使用与资本服务的关系[5]。在能源价格上升和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方面,主要关注的是能源与环境经济中技术变化对能源价格的影响。如Doroodian等(2003)研究结果表明在设定的技术进步情景下,随着技术进步,总体价格水平(CPI和PPI)将会下降[6]。在对能源期货的研究中发现,期货市场很难完全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如Chinn(2005)检验了能源期货的不同期限结构,他们发现,只有3个月期限的天然气市场期货价格是未来现货价格的无偏预测值[7]。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能源期货的技术细节分析。
2、能源与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及能源或环境课税问题的研究。对能源与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基于社会核算矩阵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tional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CGE)。运用CGE模型进行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对能源税改革效果的预测、征收环境税的影响分析、模拟不同时期能源(石油)价格冲击一致时经济所受到的冲击及分析经济在污染削减政策下的动态行为等。如Doroodian and Boyd(2003)用一个动态CGE模型模拟了2000年石油价格如果和1973-1974年价格冲击一致时经济所受到的冲击。结果表明原油价格的冲击很大地影响了汽油和石油加工价格,而总价格水平的变化在一段时间内会被分散以至于长期来看并没有很大的改变[7]。Dellinka等(2004)则用Ramsey型的动态CGE模型分析了荷兰经济在污染削减政策下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稍微下降的经济增长、使用大部分污染削减技术来重构经济是最优的[8]。
3、能源消费的微观行为、能源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能源消费的微观个体包括企业和居民家庭,基于这种微观消费行为的研究可能更有利于解释能源市场的需求状况。如S.J.Decanio and W.E.Watkin(1998)构造了一个模型,检验企业的特征是否影响他们参与一个节能型的投资项目。结果是:与传统观点相反,企业特征确实要影响到是否参与此节能项目的决策[9]。而Schmalensee(1999)分析了美国家庭对汽油的需求。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结构对家庭的汽油消费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家庭其汽油需求不同[10]。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已越来越多。而能源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分析侧重于研究其竞争机制及竞争程度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所造成的后果。中国国内的能源研究,在80年代以前往往流于政策的建议,而缺乏理性和实证的分析。此后,随着基于数据的计量分析研究的介入,国内的能源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在能源总消费与GDP、电力消费与GDP之间应用的多变量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国内经济生产的增长与能源弹性系数和能源消费下降之间的矛盾分析;将能源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来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等。如陈燕武等(2003)应用多变量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构造了多变量自回归(VAR)模型分析了台湾地区1954-1997年度GDP和能源总消费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GDP和能源总消费及电力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煤、石油、天然气消费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11]。刘红玫等(2002)利用年能源消耗在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为样本,考察了国民经济整体和工业部门的趋势,即能源总量、煤碳和石油的消费水平从1996年开始有所下降而电力的消费水平有所上升[12]。史丹(2002)认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条件下能源消费减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产业结构的变动可能导致能源密度下降;二是能源价格变动、节能技术的创新活动、政府的能源政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会影响产业内各企业能源消费生产效率[13]。赵丽霞等(1998)将能源作为新的变量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使用之间的关系。认为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14]。国内在建立能源-经济-环境复杂系统模型方面的研究,有关专家和部门通过建立动态的CGE模型研究了CO2减排对中国宏观经济及各部门的影响,也有采用静态分析研究了降低CO2排放时碳税的经济成本及其长短期的经济影响。目前,经过多年的研究也建立了基于我国国情的国家中长期能源系统模型。该模型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经过投入产出的计算和国民经济核算,对我国能源系统进行了中长期的分析和预测。同时,它对能源科技发展方向以及能源系统结构转变也作出了初步探讨,且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能源系统的决策模型以及包括硕士学位论文构思法
(Scenario)在内的尽可能考虑多发性情况,也就是尽可能多地输出在各种条件下的优化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15]。
最新成果、动态及评述:根据BP2009年度英国石油公司发表世界能源统计数据, 郭金瑞、 许华明[16]分析了2008年世界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电和核能)的消费现状.在200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占34.8%,天然气占24.1%,煤炭占29.2%.与1998年相比,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增加27.1%.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目前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美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然气消费水平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他们对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与世界做对比分析,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水平增长快速,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供应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 张晓平
[17]
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
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张晓平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问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 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性。要求我国能源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必须制定相应的地区政策才能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本文以能源消费为分析主线,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考察了可持续 能源发展中的三个主要关系问题,即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概述了可持续能源发展的理论问题,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能源发展可持续性潜力。然后,基于国际视角,比较分析了我国的能源经济环境问题的现状,并对可持续能源发展这一大范围中的几个主要关系问题,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能源经济环境问题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在此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未来能源消费水平进行预测和分析,进一步考察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费方面的约束问题。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浙江省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是单向的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还是有其他关系,并且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收集并整理本研究中所需的浙江省历年数据,运用JJ协整理论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VAR模型各方程检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应分析与阐述。
研究难点:变量或指标的选取,数据的搜集以及将收集到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结合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预期目标:通过对浙江省能源消费趋势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能源结构、发展能源科技和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问题。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第七学期第10周—第15周:完成毕业论文文献检索、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文献翻译。
第八学期第1周—第3周:完成毕业论文的数据收集及论文初稿。
第八学期第4周—第10周:进入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对论文进行修改。 第八学期第11周:完成毕业实习返校,完善毕业论文、定稿。
第八学期第11周—第12周:将毕业论文交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等进行评阅,准备毕业论文答辩。
第八学期第13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韩智勇,魏一鸣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系 统工程,2004,22(12):17-21
[2]王立平,龙志和.基于Granger原因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评价.合肥工业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430-434
[3]石宝珩.能源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Rotemberg,J.J.,M.Woodford.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energy price increases on economics activity.Journal of Money,Credit&Banking, 1996,(28):65-72
[5]Finn,M.G..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effects of energy price increases o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