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3 18:48: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寂静的春天

雷切尔?卡森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体会文章中重要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大家关注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 梳理文章结构,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2. 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教学难点:

1?体味文章作者对大自然的虔诚态度, 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 2?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教学手段:

PPT 一、 课文导入

各种类型环境污染图片的播放。战争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烟尘污染,水污 染,食物污染,噪音污染,海洋污染等。

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千里莺啼绿映红”。在唐代诗人杜 甫和杜牧的笔下,啁啾的鸟鸣使大自然充满生机。

但是我们刚刚提及的这些污染却将人类一步步推向死亡。

环保刻不容缓。可

是,这一努力在上世纪60年代,举步维艰。人们对“环保”这个词汇没有任何 认知。

但是,有这个样一个人,创作了一本书,首次向人们阐述了污染的危害,环 保的必要性,这本书名字叫《寂静的春天》。

二、 《寂静的春天》及作者介绍

(ppt27)《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书中 描述人类可

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它那惊世

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对农业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和政府的政 策提出挑战,并号召人们迅速改变对自然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不仅受到与之利害 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 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激起了公 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回响,至今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 奠基石。

但当时卡森受到了疯狂的围攻。如果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 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 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 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

(ppt28)在《寂静的春天》尚未出版以前卡森就受到嘲弄和控告的威胁; 甚至诬蔑这位极为严谨的科学家是 发疯的女人”,根本没有资格写这本书。面对 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巨大压力,身患重病的雷切尔?卡森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她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美国大众和社会的认同,并引起了总统尼克松的关注。

1963年,美国政府认同了书中的观点。邀请她参加美国总统的听证会并作证。

在会议上,她要求政府制定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新政策。她在 1963年的一次 电视访问中说: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对自然宣战必定伤害自己。”她在给朋友 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企图挽救的生物世界是如此的美丽。”

雷切尔?卡森,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被誉为人类环保的 和现代环保主义之母。(详见ppt29,30)

ppt 了解《寂静的春天》的章节内容 (课前布置看本书第一章)

出示第一章,大家再快速浏览。教师综述:这一章虚设了美国中部的一个城 镇从一切生物“与其周围的环境生活得很和谐”到变为“生命无法复生”的情形, 指出,这“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造成的,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 引导读者思考“是什么东西使美国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了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本书下一章节的学习来试着寻找答案。

三、课文内容解读

普罗米修斯

本文节选自第二章《忍耐的义务》

(一)整体把握

1、文体确定

科学小品(导学P62)

属于说明文的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只客观解说,它融说理、抒情于 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歌的醇郁。 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文学性。

2、生字词: 骨骼 啮齿 牲畜 畜牧 拨弄滞留 栖居步履锶硅

3、文章中心(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课文第2节一二两句:这种力量(什么力量?明确:人类改变环境的力量) 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用 危险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和海洋的污染。 ” (二)结构层次探究

1、第一部分(§ 1-2):概述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指出改变大自然的力 量让人不安。性质有变化。 教师引导:

⑴什么是地球上生命的历史?

即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⑵ 生物和环境往往呈现出一种怎样的状态?

相互作用应是平衡的,很大程度上,都是环境影响生物。 ⑶这个格局什么时候发生改变? 直至20世纪

⑷什么物种改变这一格局的? 人这一物种,改变大自然

⑸第一自然写了什么?

§ 1概述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相对来说,只有人,才有足够的 力量改变自

然。

第1小节是讨论问题的背景(见《导学》第62页,以生物和环境的相互 关系为线

索,站在生命历史的高度,说明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古今变化) ⑹ 人类改变自然力量到底有多大呢?

§ 2,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 而且其性质

亦发生了变化。

⑺如何理解这里的“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它的性质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改造大自然

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 完成课后思考题3( 1) ⑻、要问20世纪发生的最可怕的变化是什么?一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可怕污染 (见 PPT)

§ 2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已经变为对环境的破坏。 (ppt38) ⑼这种污染会有什么后果?

多数无法救治,引发恶性循环,不可逆转 ⑽ 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这些可怕污染最主要有哪两种?

核辐射的污染和化学药品的污染。套用文中原话是“化学药品是辐射线 的凶恶但却被

人忽视的同谋” 。(ppt39)

(11) “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应该如何理解,表 达了作者

什么感情?

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同谋,虽然凶恶却总是被人忽视。, 将还不太为人们普

遍认识的化学药品的危害与已经为人们普遍认识的 核辐射的可怕相提并论,强调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危害。表现出作者对这个问题 的关注和引起社会重视的期待。

I (补充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已经使人们清醒 地认识到核

力量的可怕,意识到人类可能最终毁灭在自己制造的核武器上, 而相 反,化学药品却因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被人们推崇,比如发现 DDT的杀虫性 并使之得到广泛应用的人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师:作者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这两种污染带来的连锁反应,恶性循环, 化学药品的危

害和核辐射一样,只是其隐蔽性比较强,更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12)最后一句话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人们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一一弓I用、打比方。

(13)引用这句话表达什么意思?

指人类滥用化学药品导致环境恶化却毫无察觉,还在一味地制造它

(14)总结:小节大意: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

2、 第二部分(3-8):具体论述化学用品对环境及人类的危害。

分为2层:

(1) 3-5:人类无法适应由于自身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环境急

剧变化。|

(2) 6-8:说明滥用化学药品的情况,指出滥用造成的危害。 3、 第三部分(9):警示世人:化学用品正在打击着地球!

(三) 深入把握,理解内涵 1、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文中提到主要是什么污 染?

明确:不知不觉的,悄悄的,人们不易觉察。后果特别严重。滥用化学药品 造成的污染。

2、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标题《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作者借 寂静的春天’ 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请发挥想象力,描述一下 寂静的春天”的景象。(课后 练习1)

解题:什么叫寂静的春天”

是指人们滥用化学药品在杀死昆虫的同时, 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 的生存,最终导致生物受损,大自然出现毫无生机的可怕景象。

(四) 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中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进行阐述, 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

上下文来体 会其表达的效果。

(1) 把漫长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在 20世纪中叶人类的环境的巨大改 变做对比; (2) 把滥用化学药品的后果与核污染对比 (3) 把人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制造化学药品的惊人速度对比;

效果:突出人类滥用改变自然力量的可怕, 突出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 害,使文章具有强烈的震撼力量。

(六) 小结 1、 文章主旨 2、 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找出例 子并加以分析。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弓I用、作比较 3、 艺术特色 (1) 语言准确、生动 (2) 运用对比的手法 (七) 主旨:

本文阐述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作者借寂静的春天警示人们善用农药、 善待地球、善待自然。否则人类将遭受毁灭性的灾难。

四、研究深入

作者在她《寂静的春天》的最后一章提到“另外的道路”。请冋,面对环境污 染,人类的出路在哪里?我们还能找到春天吗?(点音乐)

明确:保护环境。

搜索更多关于: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的文档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4b6t553ve35m4y31ezc5v45r56fh1008y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