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液学一般检验
一、名词解释
※1.抗凝: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除去或抑制血液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血液凝固
※2.抗凝剂: 用于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
※3.技术误差: 由于操作不正规或仪器不精确造成的误差
※4.固有误差:即使一位技术熟练者,使用同一仪器,用同一稀释标本连续多次充池计数,结果也有一定差异。这种由于每次血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 5.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6.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色颗粒。
7.毒性指数:含中毒颗粒的粒细胞,在中性粒细胞中所占的比值
※8.核左移: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增多或杆状以前的幼稚阶段细胞出现
※9.核右移:外周血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同时5叶核以上的细胞>3%时
10.再生性左移:白细胞总数增多伴随的左移
11.退行性左移: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降低者伴随的左移
12.棒状小体(Auer):存在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棒状小体,瑞氏染色呈紫红色或红色,它由嗜苯胺蓝颗粒融合而成
(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um。)
13.嗜多色性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部分嗜碱性物质RNA,胞体较大,经瑞氏染色后呈灰红色或灰蓝色
14.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的紫红色小体,直径1~2um,1到数个不等,是核的残留物
15.卡-波氏环: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形,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脂蛋白变形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并存
※16.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
其胞质内残存着数量不等的嗜碱性物质,经新亚甲蓝、灿烂甲酚蓝等活体染色后胞质中出现蓝色网状结构
※17.血细胞比容(HCT、PCV):是将定量的抗凝血液,在一定的速度和时间离心沉淀后,观察压实红细胞占全血的百分比,即红细胞在全血中的百分比
18.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属未完全成熟红细胞
※19.红细胞沉降率: 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
△2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
(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体积后计算求得的,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的参数)
21.血细胞体积直方图:血细胞分析仪根据细胞的体积大小和出现的相对频率,以坐标形式的曲线图表示细胞群体的分布情况, 称为血细胞体积直方图。
※22. 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也可称为Downey细胞(可分为Ⅰ 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23.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24.平均红细胞血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2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
△26.瑞氏染液: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是由伊红和亚甲蓝溶解于甲醇而成)
二、填空题
※1. 血液是由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2.正常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动脉血氧合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呈鲜红色,静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含量高而呈暗红色,碳氧血红蛋白呈樱红色。
3.正常人血液的比重男性为1.055-1.063,女性为1.051-1.060;血浆的比重为 1.025-1.030,血浆的渗透压为290-310mosm/kgH2O,血液的比重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关,血浆比重主要与蛋白质含量有关。
4.健康人血液的PH值为7.35-7.45。
※5.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 6. WHO推荐的毛细血管的采取部位是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内侧,静脉采血通常采用部位是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采用手背静脉或踝静脉。
※7. 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EDTA盐的抗凝原理是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肝素的抗凝原理是加强抗凝血酶Ⅲ(AT-Ⅲ)灭活丝氨酸蛋白酶,促进其对凝血因子ⅩⅡ、ⅩⅠ 、Ⅹ、Ⅸ和凝血酶活性的抑制,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达到抗凝。
8. 草酸盐的抗凝原理是与钙离子形成草酸钙沉淀,草酸铵可使红细胞体积胀大,
草酸钾可使红细胞体积缩小。
9.新购玻片表面常有游离碱质,必须用稀盐酸浸泡24小时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10.血涂片的厚薄与血滴大小、推片角度、推片速度有关。
△11.一张良好的血涂片,其标准是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
※12.瑞氏染料是由伊红和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前者通常为伊红化钠,有色部分为阴离子,后者通常为氯化美蓝,有色部分为阳离子。
※13.瑞氏染色中,细胞的受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
△14.磷酸盐缓冲液的组成是KH2PO4 和Na2HPO4,PH值为6.4-6.8。
△15.染色偏酸时,红细胞和嗜酸性颗粒偏红,细胞核浅蓝色或不着色;染色偏碱时,嗜酸性粒细胞可染成暗褐色,中性颗粒染成黑色。
※16.瑞氏染液中,甲醇的作用是溶解剂和固定剂。
※17.瑞氏染色对胞质(白细胞特异质颗粒)着色较好,吉姆萨染色对胞核着色较好。
※18.血细胞显微镜计数的误差可分为技术误差和固有误差两种。
※19.血细胞计数时,计数范围越大,计数细胞越多,计数蜮误差越小。
※20.正常外周血中的白细胞包括N(中性粒)、E(嗜酸)、B(嗜碱)、L(淋
巴)、M(单核)五种。 ※21.白细胞的参考值成人为4-10×109/L,儿童为5-12×109/L,新生儿为15-20
9
×10/L。
※22.白细胞分类时,一般体积较小的细胞在头体部分布较多,体积较大的细胞在尾部和两侧较多,因此分类时最好选择体尾交界处进行。
△23.中性粒细胞根据其发育阶段及分布特点,为分裂池、成熟池、储存池、边缘池、循环池五个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中性粒细胞仅为循环池中的部分。
24.外周血中白细胞暂时性增高是由于边缘池细胞释放入循环池所致。
25.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包括中毒性颗粒、杜勒体、空泡变性、核变性和大小不均。
※26.异型淋巴细胞包括:Ⅰ型,即空泡型;Ⅱ型,即不规则型;Ⅲ型,即幼稚型。 27.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日间变化表现为下午较上午高,一日之间最高值和最低值可相差1-2倍。
28.中性粒细胞核变性包括固缩、溶解、破碎等。
29.轻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大于6%;中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大于10% ;重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大于25%。
※30.外周血中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31.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32.Hayem红细胞稀释液中,Na2SO4(硫酸钠)的作用是提高比重和防止细胞粘连。
※33.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34.血液中血红蛋白主要为HbO2和Hbred,以及少量的HbCO 和Hi。
※35.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是,血液在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再与-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HiCN。其最大吸收波峰为540nm,波谷为504nm。
※36.红细胞的参考值,成年男性为4.0~5.5×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