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1:44:0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7)繁殖感对停滞感(同事、家庭)中年期 (8)走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全人类)老年期 气质在教育工作中该如何利用? (1)扬长避短

(2)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3)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

(4)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中学生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

含义,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3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抑郁/强迫症/恐惧/网络成瘾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适应良好两方面

正确,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归纳起来,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 增强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

36

调整应试心态 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学习会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 3职业选择辅导

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行为-刺激—行为改变法 系统脱敏-不想看什么就多看—沃尔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罗杰斯 人本主义 理性情绪-艾里斯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3)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其根据是: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37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壮,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中学教育 德育概述

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定向作用

38

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主要构成:道德动机,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基本因素.知,情,意,行是构成的四个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理想/集体/劳动/自觉纪律/民主和法制/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

中学生德育的构成

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 、政治态度的教育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品德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德育(主导)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 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2 培养道德评价能力

3 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4 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5 训练道德行为和习惯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0-3岁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3-7岁 自律或合作道德7-12岁 公正阶段12-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1(前习俗):

39

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习俗水平: 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并遵守和执行社会的规范

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1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水平,道德观念程度 2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情感形式,道德情感的社会性 3 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意志行动水平和言行关系 培养良好的品德: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遵循全面性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身教胜于言教 途径: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评价能力;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 德育过程

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其在一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活动和同伴交往是道德发展的主要环境,儿童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识,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

40

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4l5v8nggd2wkqq4mj6h371qz5d0jm00km6_8.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