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料
自主探究 激发学习的欲望
——《加法运算律》教学课例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数学第七册p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这两个运算律。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个语言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会说吗?好,现在开始:“你们”(生:们你)啊?什么意思?想“蒙”
精品资料
老师呀?那可不行。开个玩笑,不过学习可千万不能蒙人,对吧?好,接着来,声音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运算律。
问: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什么吗?谁能说说我们学过的运算有哪些?这节课,我们首先深入研究加法中的一些运算律。揭示课题:加法运算律。
2、引导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想法一起进入这节课的探究学习活动吧!同学们有信心学好这节课吗? 【教学设想:本节课是学生首次探索运算律,引课环节,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质疑,发展问题意识。如此设计,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运算律的知识体系,也利于启发学生课末的提问质疑。我在课题导入设计上,使教学活动增添了探究性,也为探究部分的规律命名留下创新的空间。】 二、情境导入:
1、出示情境图(课件):四年级的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体育活动。同学们都开展了哪些活动呢?
精品资料
2、出示已知数据(课件):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课件出示): (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4、指名解答这三个问题。
5、指名口算得数,从而引入两个式子相等,用等号将之连结。板书如下:
28+17=17+28 (28+17)+23=28+(17+23) 17+23=23+17
6、激趣: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加法运算律就隐藏在这三个算式里。大家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呀?知道怎么找吗?老师今天就教给你一种“找”的方法:观察-猜想-验证-结论。(板书)
【教学设想: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教材两个问题分两个层次呈现,对此,我进行了创新处理,让学生开放思维,尽情提出问题,并将本节课探究活动必要的三个问题同步出示,同步引导用不同的方法列式解答,同步通过口算引出算式相等,为下面探究运算律做好有效的铺垫,促进后面探究活动更加紧凑流畅。】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
精品资料
1、引导观察:观察左边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板书:交换)
2、猜一猜:这两组算式中有规律吗? 3、举例验证。(指名回答,师板书) 问: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
4、总结规律:结合这些算式,你会用语言描述一下这个规律吗?(课件)你能用一个简单的方式表达这个规律吗? 指名表达(师板书): a+b=b+a
5、规律命名:你能给这个规律取一个合适的名字吗?(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定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6、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通过几步来探索加法交换律的? 【教学设想:学生首次探索运算律,还不懂地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我在此环节设计中,加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按照“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模式深入探究规律,并加强探究方法的总结,为今后探索数学规律,起到方法上的导向作用。同时,在此环节,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只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学生的探究,培养了学生判断、推理、归纳能力,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小组合作探究加法结合律。
师:下面我们还按照这种学习方法来探究加法中的第二个运算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