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站 检核 计算 点号 水准尺上读数(m) 后视 前视 高 差(m) + - 点号 辅助计算 测站数 实测高差(m) 改正数(m) 改正后高差(m) 高 程(m)
4.如图所示,α
AB=
68°20′30″, α
EF=
43°37′50″。试计算该附合导线的角度
闭合差,如符合要求,进行角度调整后求出各边的方位角。(fβ容 = 60″n)(10分)
B F
D
101°40′40″ C 109°10′20″ E
A 278°20′30″ 255°30′10″
点号 观测角度 改正数 改正后角度 方位角 ° ′ ″ ″ ° ′ ″ ° ′ ″
备 注
1.试计算下列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和容许高差闭合差。(fh允??40Lmm)(6分)
+2.184m -6.587m +7.393m
BM53 2.8km 1 3.6km 2 2.6km BM54 24.189m 27.206m
2.在水准测量中,每站观测高差的中误差均为±5mm ,若从已知点推算待定点的高程,要求中误差不大于±2cm ,问最多设多少站?(6分)
3.如图所示为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方向读数(括号内为盘右读数),试填表计算β角。(8分)
水平角观测记录(测回法) 测站 目标 竖盘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 ′ ″ 半测回角值 ° ′ ″ 一测回角值 ° ′ ″
4.整理附合导线观测数据,判断是否满足限差要求?如果满足,则计算各导线边的坐标方位角。(fβ容=±60″n)(10分)
点观测角度 改正数 改正后角度 号 ° ′ ″ ″ ° ′ ″ A 261 11 48 B 1 2 C D 140 56 06 97 25 54 201 02 18 方位角 ° ′ ″ 152 45 12 133 20 28 备 注
Σ
1、为测定导线点1、导线点2的高程,以附合水准路线由BM5开始测到BM6,观测数据如图所示。(10分)
(1)根据第一测段观测数据计算h1(在表1中计算)。
(2)根据h1、h2、h3,算出导1、导2点的高程(在表2中计算)。 (fh允??12nmm)
1.678 1.396
0.973 1.567
h2=1.793m h3= - 0.751m
BM5 TP1 导1 n2=3 导2 n3=4 BM6
H5=19.826m H6=20.574m 表1 点 号 后视读数 前视读数 高 差 备 注 (m) (m) + ― 表2 点号 测站数 实测高差(m) 改正数(㎜) 改正后高差(m) 高程(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