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讲解词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带大家参观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东南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自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从三江师范学堂、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二三十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现在的东南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百余年来,东南大学为发展科学、振兴中华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东大人去创造辉煌的业绩。
我们即将前往的四牌楼校区,座落于南京市区,东枕钟山,西邻钟鼓楼,北临玄武湖,珍珠河纵贯其间,山湖相映,万木竞翠,环境优美,是六朝宫苑的遗址,也曾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校区内民国时期的中央大学旧址,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文物,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车以后,我们将从东南大学的正门——南门进入。在南门外主要是沙塘园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四牌楼校区根据对称的原则以中央大道为主轴,建筑布局基本为左右对称形式。
南门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大门是四牌楼校区的正门,也就是南门。南门的建筑风格所采用的是简化的西方古典建筑式样,它由我国著名建筑家杨廷宝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设计的。门楼上的“东南大学”四个大字采用的是我国东晋时期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字,撷取自王羲之的名帖《圣教序》。由于这座校门采用的是新古典的设计风格,追求构图规整、经典,加之历史悠久,出自名家之手,周围环境幽静典雅,她在2010年被网民评为南京市最美的校门。 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走进学校参观:
大家脚下的这条路就是中央大道,两侧是参天的法国梧桐。
五四楼
1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中央大道左手边的是五四楼。大家听到五四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有的同学说“五四运动”。五四楼其实和五四运动没有关系。那它为什么叫五四楼呢?那是因为,它是在1954年修建完毕的。五四楼现在是我们学校的行政办公楼,是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以及部分院系如机械、数学、人文等院系在本部的办公地点。五四楼往西,对面是学校的档案馆。往里走,是动力楼,能环学院和电气工程学院的原址所在。
讲到1954就不能不说1952了,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标志性的一年,这一年全国院系调整,照搬苏联模式,很多原来的实力雄厚的综合型大学在分分合合中实力剧减。国立中央大学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原国立中央大学主校区旧址南京四牌楼2号成立了南京工学院。南京工学院是日后新中国最有影响的工科大学之一,开启了“北有清华,南有南工”的辉煌。
中山院、东南院、前工院
我们右手边的这座楼就是中山院,中山院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最初是用来作为南高附中的教学楼,高三层,共有教室18间。在中央大学期间命名该楼为中山院,其原因是,东南大学曾名第四中山大学。1952年为建筑系系馆,1958年为教学楼。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面积7433平方米,与东南院有平台连通。现为学校主要教学楼之一,也是学校电化教育中心。 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座楼是东南院。东南院曾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所在地。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将社会科学院改称法学院。1932年至1937年间,中大法学院即设于此,为二层楼房。因学校曾名东南大学,且该楼地处校部东南隅,遂以东南院名之。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东南院作教学用房。1982年拆除重建,新楼于次年落成。现在的东南院面积2799平方米,与中山院有平台相通。
我们现在是在前工院的门口,顾名思义,此楼系以前的工学院。前工院,初建于1929年中央大学期间,那时作为两层教学楼使用。抗战胜利后,工科发展迅速,工学院成为全校学院中的最大者,学校才将该楼划归工学院使用。1952年院系调整,在四牌楼校址成立南京工学院,遂命名该楼为前工院。1987年拆除重建,面积10700平方米,系主要教学楼之一。
百年鼎
2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大家请看东南院对面草坪上的这座铜鼎,这座鼎名叫百年鼎。百年鼎是东南大学百年辉煌和百年变迁的证明。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和江苏大学,作为原国立中央大学衍生的这9所高校,其历史均可溯源到上个世纪开始时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在2002年,这九所高校同时迎来建校100周年,故江苏省政府赠送给每个学校一个铜鼎作为纪念。由一所大学,衍生出九所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其气度和辉煌,正如这巍巍百年鼎,不言而明。
中大院
我们的正北方是了赫赫有名的中大院。中大院原名生物馆。1929年落成,面积2321平方米,造型为西方古建筑风格。门前矗立四根爱奥尼柱,什么是爱奥尼柱呢?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另外两种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俄瑞克忒翁神庙。大家可以上前去触摸一下这些柱子,看你能否感受到女性的秀美啊。中大院与上部山花联成一体,相映成趣, 又和图书馆东西呼应,相得益彰。自南高至中大,为生物学系办公楼,我国生物学鼻祖秉志教授曾在此楼办公。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院办公楼所在地。1957年扩建两翼1728平方米。以学校历史上曾为中央大学,遂又更名为中大院。现为建筑学院所在地。
逸夫建筑馆、群贤楼
各位同学请继续前行,我们所看到的那座高楼便是逸夫建筑馆,高15层。它由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先生捐资500万元港币和国家教育部、东南大学筹资4238万元人民币共同兴建的。现在1-2楼是研究生院的办公地址,3-5层是建筑学院的科研用房,6-8.13-15楼是土木学院的教学科研办公场地,9-19楼是东南大学交通规划设计院和学校法制办等 。
大家看位于逸夫馆旁边的那座三层小楼,名叫群贤楼。在2002年5月31日,母校百年校庆之时,来自海内外的众多校友汇聚在这里,一起目睹了群贤楼的揭幕。群贤楼正是由八万五千位校友共同捐赠善款而成,他凝聚了东南学子对母校深深眷恋和关怀。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的老校长顾毓琇先生寄来了第一笔
3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捐款(3000美元), 如果说,母校雄伟的大礼堂、苍虬的六朝古松,是东南大学历史的见证,今天矗立的“群贤楼”就是八万五千位校友共祝母校百年辉煌的一座丰碑。现在群贤楼的一层列为校史馆,现在请大家跟我进去参观。
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学院
对面的这栋楼是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0年8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吕志涛院士担任该实验室主任。主要依托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学科进行建设。该学科是国内首批博士点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东南大学“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设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教育部结构工程特聘教授岗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在创立于1923年的土木工程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著名专家学者茅以升、金宝桢、徐百川、梁治明、刘树勋、丁大钧、方福森、胡乾善、唐念慈、鲍恩湛、李荫余、吕志涛和蒋永生等教授严谨治学、开拓创新下,土木工程系迅速发展壮大,向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力学、工程管理等领域拓展,蜚声中外。它拥有一支国家级创新教学团队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并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硕士专业12个、本科专业4个;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7-2009全国学科评估高校排名中,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位列第5。
建雄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前面这座楼是建雄院,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它的历史悠久,它的口字房始建可以追溯到1909年,那时条件很艰苦,这座楼只有两层,却同时作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用。1923年一场熊熊大火烧毁了口字楼。后来因为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于口字房原址合资兴建了科学馆。1924年破土,1927年建成,面积5234平方米,新建的科学馆成为了培养理科人才的重要基地。数十年来,这里人才辈出,师生中仅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便有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李四光、童第周等5位。1952年院系调整,成立南京工学院后,为纪念并入部分系科的江南大学,科学馆更名江南院。1992年学校九十华诞,更名为健雄院。现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在地。说起更名为建雄院,不得不提一下一位奇女子,你们知道是谁吗?其实答案就在其中,对,就是吴健雄。吴健雄是毕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