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业于我校的一位著名核物理学家。她丈夫也是一位名人噢,是袁家骝先生,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儿子。吴健雄院士不仅在钻研物理上成就卓越,而且为祖国的物理学发展积极奔走,为国内物理学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建雄远是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办公地。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原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建立的电机工程系。当时该系设有电机制造、荷电铁道、无线电三个组。1928年国立东南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32年陈章先生来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教授。1936年起担任系主任。解放后,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 立南京大学。1952年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了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工科系科,建立了南京工学院,并将电机工程系分设为电力工程系和电信工程系。陈章教授任电信工程系主任,该系就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1953年,在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中,又有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工学院的电信系并入,建立了无线电工程系。在学院的发展历程中,1956年有三分之一的教师支援新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2年又分出电真空专业,成立我校电子工程系。2006年3月18日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长期的努力,全院在学科地位、科研水平、教学质量、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横向联合、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均居全校之首,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无线电电子学教学和科研中心,可谓人才济济、成果斐然。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走过建雄院,我们往北走,这里是东南大学显示技术研究中心暨江苏省信息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里是国内先进的显示技术研发基地,致力于该领域的技术创新,1994年开始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合作,鉴于双方成功的合作,2004年LG-Philips显示公司无偿赠送价值一亿多元的设备。是我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重要科研力量。我校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61年11月。它是国内最早建立的电子类专业之一,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是东南大学电子科学领域集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为一体的重点院系。我校的电子学院科学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目前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教育部2007-2009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列第六。
5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结构实验室、道桥实验室、交通学院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两座并排着的实验厂房了我们的土木工程实验楼和交通工程实验楼。刚刚我们介绍了土木工程学院的情况,现在介绍一下我校的交通学院,交院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国立东南大学交通运输系及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路工组、五十至八十年代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道路教研组、1987年成立的运输工程研究所、1989年成立的交通运输工程系。交通学院是东南大学四个“重中之重”高峰学科建设单位,拥有国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分中心、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以及国家级道路交通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2009年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道路交通类全国第一),科研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同类院系前列。
五五楼
看转角这座楼,便是五五楼,与五四楼一样,取其建造年代为名,建于1955年,故名曰五五楼。现在我校外语学院、环境专业、化工等院系专业在在其中办公。
李文正楼
现在在我左手边的建筑就是由著名建筑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齐康教授设计的李文正楼,是东大校友李文正于2002年东大百年校庆捐资兴建的。它位于校园北端,遥对鸡鸣寺,与校南大门、大礼堂同一轴线。大楼总建筑面积29597平方米。该楼目前主要作为我校电子信息等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实验之用。移动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丁肇中教授领衔的AMS研究中心及中国工程院韦钰院士领导的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均坐落于楼内。该楼的建成,极大地推动我校宇宙探测、信息电子等学科的发展。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我们前方看到的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始建于1965年,属国家教育部、东南大学领导,是国内一流的著名设计院之一。已在全国各地承接完成了数千项工程设计任务,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大设计院承接完成了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6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馆、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周恩来纪念馆、沈阳九·一八纪念馆、吴健雄纪念馆、南京国际金融中心、江苏省游泳跳水馆、南师大新校区、东莞人民大会堂,与境外设计公司合作完成了南京丁山花园香格里拉酒店(五星级)、苏州吴宫喜来登大酒店(五星级)等数百项大型宾馆、渡假村、商业中心、写字楼及文化、体育、纪念建筑,高等院校的建筑、规划设计任务。同时,还承接完成了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江苏江都龙川大桥(江泽民主席亲题桥名)、昆山市石浦开发区热电厂一期工程、江苏阳光热电有限公司热电厂、南京长江二桥公园、东莞市行政文化中心广场等大量交通、热电和景观工程设计任务。现在北京在建的人民日报社就是我们东大设计院设计。
工艺实习厂
路过左手边的体育场,现在我们看到右面这座建筑,叫金工实习厂或者工艺实习厂。可不要小看了它,它是我们校园里现存最早的建筑呢。大家看这块墙碑,上面写着“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工厂立础纪念民国七年十月建”,我们都知道,民国七年也就是公元1918年。
李瑞清雕像
我们正前方看到的那座雕像是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这座雕像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创作的。李瑞清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李瑞清。
梅庵、艺术学院
同学们,感受了东大的学习、实验等工学建筑的风貌之后,不妨换一番眼界与心情吧,欢迎你们来体味中西文化融合的民国建筑——梅庵,此现为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的办公室,是四牌楼校区的重要景点,至今保存完好。
刚才提到的李瑞清校长与其原配余梅仙伉俪情深,青年时代的李瑞清才貌双全,年仅二十二三岁的李瑞清痴情憨厚,却遭丧妻之痛,为悼亡妻,自号梅庵、梅痴,刻“阿梅”章,取“玉梅花庵”之斋名,并在文章中多署“梅庵”、“阿梅”、“玉梅花庵”、“梅庵先生”等名。他更在六朝松旁建“梅庵”,作《亡妻余梅仙墓志铭》、《春日元配余梅仙墓下作》、《梅庵悼文》等文,一番深情、痴情、思念
7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可见一斑。今者“梅庵”,故此得名。梅庵建成于1914年,最初只是以带皮松木为梁架的三间平顶茅屋。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为了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于1915年将其取名为“梅庵”。1933年国学大师柳诒征亲自题匾,此时梅庵已经改建为204平米的砖混结构平房。走进梅庵,内廊式的布局、深邃的通道,让现代的气息中透着缕缕古韵古风,中西合璧的风格浑然而成。
梅庵可是南京党史上一处重要的地标哦,是共青团南京委员会的诞生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均在此。下面就为大家略微介绍一下:南京城区革命组织的建立是先青年团后共产党的顺序。(1922年5月5日这一天,24位青年相聚在梅庵,他们讨论通过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简章》,成立了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10月11日,按照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的决定,南京的5名党员编为第六组,组长谢远定。这便是南京城区的第一个党小组。再回到1923年8月20日至25日,宁静的梅庵迎来了不平凡的一周——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了。据档案馆的老师记述,第二次代表大会原本决定在湖南召开。但因江浙沪一带青年工作较有基础,尤以谢远定为委员长的南京团地委的工作卓有成效,所以会址最终花落梅庵。20世纪20年代后,梅庵已成为会议、讲习之所,广大青年在这里接受了大量革命道理。梁启超、胡适、恽代英、瞿秋白、邓中夏等名人都在此讲学或活动过呢。
现在的梅庵,是我校艺术学院的院址所在,东南大学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和理论研究传统。早在两江师范学堂阶段,李瑞清校长就开始在我校设立图画手工科,开我国现代艺术教育之先河。在我校历史上,先后有许多艺术大师,如音乐教育家李叔同,戏曲研究和教育家吴梅,美学大师宗白华,绘画大师吕凤子、陈之佛、徐悲鸿、傅抱石、吴作人等都曾执教于此,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所拥有的艺术学科在2004年研究生教育学科排名中名列第二,从“十五”到“十一五”,连续两届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4年,艺术学与伦理学联盟,成功申报教育部“985工程二期”“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旨在促动科技、伦理与艺术研究的交叉与融合。2007年东南大学艺术学被教育部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是江苏首家、唯一的艺术类国家重点学科,是我国唯一属于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