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学科。
六朝松
从梅庵向南望去的就是我们学校的标志性的文物之一——六朝松。东南大学校歌“六朝松下听箫韶,齐梁遗韵在”,其中的六朝松就是指它了。它位于学校的西北角,相传为1500多年前的六朝遗物,故名。因年代久远已显出垂垂老态,被两层铁栅栏“保护”着,两侧架着粗粗的铁杆,远远望去像一位拄着拐杖的倔强老人。我们走近一看,会发现它还有两根小钢管和三个铁环共同支撑着它,钢管直插入树干,露出黑漆漆的树洞,让人不禁心惊。站在栅栏边探身细看,发现古树的树皮已经裂开,中间是灰白的颜色。古树的树干内部已经死去,完全靠外面的树皮传输养分,为了支撑树干,古树的内部被掏空后浇注了砂石。这株古树看上去非常老,整个身体都被搀扶着,外皮斑驳,长势衰落。但令人称奇的是,古树的树冠竟仍然枝叶葱翠,显示出一股神奇的生命力。它的树冠尽管低垂着,却一律伸向前方,仿佛不愿意失去斗志。
六朝松在南京的古树中号称“最古老”,相传是由梁武帝亲手栽种的。据考证,六朝松的所在距离“古堞烟埋宫井树,陈主吴姬堕泉处”的胭脂井不远,六朝时是宫廷的中心区,明代属于国子监,后来成为东南大学的校园。六朝时期的宫苑中心,园林殊佳,梁武帝闲暇无事之时,在宫中花园种棵树也完全是可能的。
对于传说的真伪,现今已无从考证,但据园林专家推测,六朝松的树龄确在千年以上,是难得的“活化石”。六朝松历经千年风霜,它见证了古都南京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昭明文选》的成书、《永乐大典》的编纂,也见证了两江师范学堂的兴衰以及东南大学的百年校史。
其实我们细看,会发现六朝松的树干上挂了两块牌子,分别写着“六朝松”和“桧柏”,我们不禁感到奇怪,难道这古树有两个名字?经过考证,六朝松其实不是松树,而是柏树。“六朝松”是人们对古树的习惯称法,它的真正名称应为“桧柏”。 为什么会有指柏为松的谬误呢?因为过去栽植松柏,老百姓素有“松树不下山,柏树不上岭”之说,在古代,不少地方和群众,松柏不分。直到现在,北方老乡尚有称柏树为松的习惯。据古树左前方碑文记载,著名林学家马大浦、黄宝龙教授曾对古树进行了分类学上的鉴定,指出了“六朝松”并非松树,而为桧柏。因此,这株名闻遐迩的“六朝松”,准确的名称应为“六朝柏”。
9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东大的校友无论从世界上的哪个角落回到母校,都要来六朝松这里看一看,与它合张影。
体育馆
我们继续往前,前方那个具有民国风格的木质建筑就是东大体育馆。想不到吧,大家肯定没猜到那就是体育馆,是不是很像座藏经阁啊!
门口的那两根大柱子叫做爱奥尼亚柱,上面的雕花很漂亮的,大家跟我一块上去看看吧。这个体育馆一共有三层,一楼是解剖室、举重室、乒乓球室、浴室和锅炉房;二楼是室内运动场,同学们平时会在这儿打打篮球、羽毛球;三楼是室内环形跑道,有160米长,学生雨天可以在里面上课。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体育馆,当时的造价花费可是高达6万银元啊!
不过,除了一般的体育活动,一些重要的演讲也会在这举行。英国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印度诗人泰戈尔等都曾经在此演讲过。据说1924年04月20日,印度文豪泰戈尔来东大演讲的时候,前来体育馆内听讲的听众可是济济一堂,气氛相当热烈。当时轰动了整个南京城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北京的学生南下来到南京,当时他们居住的就是这间体育馆。这里不仅记录了世界文学巨匠的声音,也记录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政府出卖东三省!”的响亮口号,是东大师生心系国运的历史见证。
河海院
大家顺着我的手往右看,那座楼是河海院。一听这个名字,想必也一定猜的到它与河海大学有些渊源。没错,朋友们,河海院是今天河海大学的发源地之一,不过现在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热电工程设计研究所等单位的所在地。“河海院”的命名,源自于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院”,也就是今天的河海大学的成立。因为当时得校舍无法着落,就与东南大学协商租用了口字房、一字房和部分平房做为校舍。口子房就是大家刚刚参观完的健雄院,一字房后来成了南高院,就在前面,大家呆会儿就会看到。1955年东大将这栋楼拆除行重建,后来,成了现在这个1600多平米的建筑。当时的造价记录是七万零七佰二十一元九角伍分二厘,是不是像有点像圆周率一样难记啊!
榴园宾馆
10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现在大家看到右手边的这座建筑群,是榴园宾馆。它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齐康院士设计建造的三星级宾馆。在建校九十周年,为接待校友回归母校而建。当然,从开业十年以来,也接待过众多学术泰斗、社会政要和知名人士。可谓“名士云集,高朋满座”。
逸夫科技馆
各位同学,在我们右前方的是逸夫科技馆。逸夫科技馆是由邵逸夫先生捐资建造的,于2000年落成。此馆的四分之一面积是学术报告中心,有扇形报告厅、大中小型会议室和多功能厅。在这里已多次召开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舒适的条件,典雅的环境,给海内外专家学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外,这里荟集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是我校的科研重地。
南高院
同学们,走完体育馆路,我们来到东西向的南高路。这栋建筑便是历史悠久的南高院。南高院,原名一字房,始建于1909年,造型庄重朴实。东西两层,中部三层,居中钟楼四层,呈金字塔形。1933年扩建,因学校前身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故名南高院。自南高、东大至中大初期,该楼一直为学校行政中枢,校长室长设于此。中央大学后期,为教育学院教学、办公楼。五十年代时曾为南京工学院院办公楼。1963年拆除重建。面积5032平方米,现为学校科研基地。
火电机组振动国家工程中心
该中心是1994年经原国家计委批准,委托教育部管理,以东南大学为依托成立的。“中心”是在原有的东南大学测振中心大楼基础上改造完成的,建设项目总投资2684万元。目前已配置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完成了建设方案中的大型火电机组振动试验系统等建设内容,成果鉴定38项、获奖14项、专利5项,已形成预期的工程化研究开发和工程化验证能力。在建设期间,“中心“组建了有企业参加的“南京东大能发科技有限公司”,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并且,中心立足工程、注重转化,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技术,解决了多项火电机组重大振动工程问题。
孟芳图书馆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栋建筑就是著名的孟芳图书馆。大家随我走过这条幽静的
11
四牌楼校区校园讲解词
巷子,来到图书馆正门。
孟芳图书馆由江苏督军齐燮元捐助建造。1922年立基,1923年落成。齐燮元是个大孝子,建成后,齐燮元以其父之名命名为孟芳图书馆。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题匾。
大家看,图书馆平面呈品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主立面取横三、纵三式,门廊立爱奥尼柱,门额上金书“图书馆”三字。檐下、窗框、门头右浮雕装饰。造型严谨,比例匀称,线脚考究,做工十分地道。
大家很清楚看到,整个建筑平面成“凸”形。1933年,杨廷宝等设计并扩建,在原馆东西两侧加建阅览室,背后扩建书库,留有内部小院两个,以利通风采光。扩建后,容量较前大4倍,书库较前大1.5倍,曾经藏书达到40余万册。 老图书馆与中轴线东边的中大院遥相呼应,相映成趣。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02 年的三江师范学堂藏书楼。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独立建馆,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该建筑被称为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一百多年来,图书馆先后经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仪器部”、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南京工学院图书馆等历史发展阶段。现为学校的行政办公用房,学校的书记、校长们就在这里办公。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09年国庆90周年期间热播的献礼片《建国大业》,影片曾在图书馆二楼取过景。那一幕镜头是蒋经国与孔祥熙之子孔令侃在上海会见的场面,蒋经国到上海整顿经济,结果其表弟孔令侃就是扰乱经济的最大投机分子。影片中,学校大礼堂是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的取景地,大会选取李宗仁为副总统。由于我们学校民国风浓厚,所以很多影视剧组热衷于再我校取景拍摄。 大家再回过头来看花坛中的这块石雕。这个石雕是校园里的古董之一,明朝国子监的遗物。大家都知道,我校四牌楼校区曾经是明朝南京国子监的一部分。所谓“太学令名标”其中的太学就是指国子监。现在,学校内外还留有一些跟国子监有关的痕迹和遗物。如成贤街,时人认为读书人经国子监深造,即成为“贤人”,可入仕为官,故将国子监旁监生常走的街巷谓之成贤街;四牌楼,是因成贤街南口和东西两侧各有牌坊1座,国子监南门外还有一座大牌坊,所以俗称这里为为“四牌楼”。这龙头就是国子监四个角落上的兽首,七十年代这只龙头当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