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商业银行地数字的化转型之路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3 10:29:5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word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移动互联网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现阶段,各种新技术裹挟着媒体不断推陈出新的“概念〞、“名词〞,借着资本的力量铺天盖地,以创新之名,掀起一波又一波热潮,搅动商业银行或激进、或观望、或无助的复杂心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践出符合心理预期的创新效果。

喧嚣的表象之下,我们来看一看商业银行面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哪些障碍,以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去除障碍,走向坦途。 一、 市场与客户 1、服务界面日益模糊

以智能手机的普与为标志,极大降低了普通民众参与金融的门槛和频率,但是,大量非专业用户发起的自助交易,带来传统银行在服务界面上的改变:界面必须适应用户习惯,而不是专业要求。银行的专业术语和服务内容,应该嵌入用户的操作场景,借助用户的使用过程,实现银行的服务目的。以直销银行App为例,单纯的直销银行App,很难吸引用户主动下载并注册信息,但是,如果把直销银行功能嵌入用户喜闻乐见的App中,当客户注册自己喜欢的App时,直销银行可以同步获得客户注册信息。这就是应用场景化需求在渠道设计中的有效实践例子。

1 / 9

word

2、服务方式逐渐整合

现阶段,消费金融热点初现,但是,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始终无力抗衡互联网企业,究其原因,是因为银行采取的方式对自己不利。银行的核心优势在于长期建立起来的专业信用,和领先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些优势对于单一个人客户来讲并不突出,但是,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如此是举足轻重。因此,银行应该以企业/机构为单位,提供面向企业/机构,兼顾员工和家属,以与其他相关人员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这样,不仅极大发挥了银行自身优势,而且快速提高个人客户获得能力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助企业/机构与个人客户之间的严密关系,提高客户信息质量,分散风险因素,强化风控结果。

要实现这一目标,银行需要对现有业务分工和职责进展调整:对公、对私、小微、供给链等专业部门,负责根据特定客户设计产品、准确定价、持续优化客户对产品的比拟和体验。电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部门作为营销部门,负责开拓客户、推销产品、市场调研、建立渠道合作关系。分行负责管理属地客户关系、客户营销、机构运营。 如何获取大数据?

大数据应该是在业务过程中自然沉淀的信息。购置的话,应该购置数据加工结果而不是数据本身,例如:征信报告。购置数据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购置频率。数据是流动资产,数据具有历史与现实关联性,

2 / 9

word

阶段购置不能解决问题。

2、购置方式。全量?还是,增量?

3、是否能够有效识别购置数据的真实性。这里说的真实性,指数据本身可能存在极大误导,对于不掌握数据来源的银行来说,样本和X围对于结果的影响完全不能确定。

获取大数据的最优方式,是:通过合作共享数据信息;通过打通服务流程,实现数据信息在流动过程中的自然沉淀,清晰界定数据信息安全边界,彻底解决数据交换不能实时处理问题。 二、 产品与创新

产品创新的核心是定价能力,并不是产品种类多少。产品定价能力受制于风险覆盖和运营水平。风险覆盖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得到有效提升,但前提是需要低本钱获得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尤其是海量的客户行为数据信息,这一点,依靠银行自身能力无法实现,因为银行作为专业金融机构,其受访X围局限于专业领域,且人均访问频率较低。虽然银行依靠自身系统无法获取海量客户行为数据,但是,银行的特殊性在于,它可以通过其专业金融服务,为客户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帮助客户做大规模、提高盈利,从而获取数据资产,提供更加精准的差异化服务。

未来,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的体系中,任何产品种类和功能层面的创新,都很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因此,客户黏着度和产品定价能

3 / 9

搜索更多关于: 商业银行地数字的化转型之路 的文档
商业银行地数字的化转型之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5gtg6hiji7px008twlp8xswm2yhdw015mp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