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龙山小学
《亲尝汤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讲《亲尝汤药》的故事。
2.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学做有孝心的孩子。 教学准备:
1.古文《亲尝汤药》及对照的现代文。 2.搜集故事主人公刘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指名学生读一读: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2.请学生齐读,之后解释意思,并谈自己的理解。 3.师:在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就有一位这样大孝至贤的人,他的名字叫刘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亲尝汤药》的故事。
(板书:亲尝汤药) 二、初学古文,了解故事: 1.教师出示古文《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
二十四孝 —— 第 1 页 共 28 页 作者:龙山小学
二十四孝——龙山小学
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2.教师范读之后,请学生自由练习,读熟该文。 3.请学生试读,纠正读音(指名三人,) 4.全班齐读。指名说说故事的意思。
(学生根据理解变成现代文,教师适当补充纠正) 三、学讲故事《亲尝汤药》:
1.出示该故事的现代文,请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3.小组内试讲,选出优秀的小讲解员。 4.班内展示讲故事,评选优秀讲解员。 四、补充资料,联系自身谈体会,指导实践:
1.搜集并交流其他《二十四孝故事》,并就故事中各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
2.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在现实生活中自己该怎样做。 3.为父母做一件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孝心。
二十四孝 —— 第 2 页 共 28 页 作者:龙山小学
二十四孝——龙山小学
《弃官寻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领略中国孝文化的精髓;
2.学生如何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去孝敬父母; 3.如何将“孝”的内涵扩大到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它主要包括“孝”和“悌”。“孝”是指尊敬长辈、“悌”是指友爱同辈。我们要了解中华民族的孝文化,首先必须要了解我国千古传颂的一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中国优秀文化中领略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孝”的精髓。 二、学文部分
1.读《弃官寻母》的故事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
二十四孝 —— 第 3 页 共 28 页 作者:龙山小学
二十四孝——龙山小学
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2.思考:
朱寿昌的那些孝行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做人的优秀品德? 3.读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何体会?
朱寿昌孝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感恩行为; 朱寿昌对母亲的孝顺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
朱寿昌对母亲的孝敬是一种奉献自身的行为;为了孝敬父母可以弃官不做,侍奉母亲,这种孝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4.小结:
古代,朱寿昌为母弃官不做,回家侍奉母亲,现代:田世国——捐肾救母 他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 三、拓展部分
1.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二十四孝 —— 第 4 页 共 28 页 作者:龙山小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