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老师课上说过的重点(上周的,未完待续,课件上的教学目标什么的就自己看吧。。)
课1:熟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
1.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a) 整体观念The Concept of Wholism: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体是一个
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b) 辨证论治Bianzheng Lunzhi
i. 辨证(syndrome identifying)--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
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ii. 论治(treatment variation) --是在通过辨证思维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iii.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
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
2. 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原理(3)、基本法则(4)
a) 基本原理: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分析病人的外部表现,可以测知其体内的病理变
化】、见微知著【通过观察局部的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全身的病变】、以常达变【通过正常的状况为标准,可以发现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 b) 基本法则:
i. 1、整体审察:整体的病理联系与所处环境结合,综合判断病情 ii. 2、四诊合参:四诊收集病情资料,综合判断,全面准确地作出诊断 iii.3、辨证求本:通过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归纳,以探求疾病本质及规律 iv. 4、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由病名和证名组成
3. 祖国医学发展史课件上红字部分,可能出选择或填空
a)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b) 华佗 三国时期杰出的医学家,为我国外科的鼻祖 c) 张仲景 东汉时期出色的临床医学家,有“医圣”之称
d)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理、法、方、药,
体现辨证施治原则的临床诊疗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e) 王叔和 把常见脉象归纳为24种 f) 皇甫译 确定了349个穴位
g) 巢元方 《巢氏病源》又名《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
五官等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 h) 金元时期 四大名医
i. 刘完素 倡导: “六气皆从火化”的学说,临床善用寒凉药物,被誉为“寒凉
派”
ii. 张子和 主张:“古方不能尽治今病”又认为“疾病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都
是邪气” 。临床善用汗、吐、下三法,故后人称之“攻邪派”或“攻下派”。 iii.李东垣 学术思想的中心是:“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临床善用温补脾胃的
方法,故后人誉为“补土派”
iv. 朱丹溪 认为:“众病皆根于阴分不足”,其突出的论点是:“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临床治疗上主张滋阴降火,而被后人称为“滋阴派”。
i)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著”和“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j) 吴又可 《瘟疫论》是我国传染病的专著,对传染病的病因、传染途径、流行特点
以及治疗原则作了充分的论述,对温病学派的产生影响很大 k) 叶天士 《温热论》 l) 薛生白 《医经原旨》 m) 吴鞠通 《温病条辨》 n) 王孟英 《温热经纬》
o) 王清任 清代解剖学家,是我国解剖史上第一个做动物解剖实验的医家
课2:阴阳五行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朴素的矛盾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
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3. 掌握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规律及其相对性与绝对性;
a) 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
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b) 阳 |上部 外侧 体表 背 六腑 c) 阴 |下部 内侧 体内 腹 五脏
机能活动 组织结构
机能亢进 机能低下
d)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
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4.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a)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 白天与黑
夜、晴朗天气与阴雨天气、寒冷与炎热、活动与静止、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等等
b) 由于阴阳两方面的不断变化, 就构成了一切事物, 且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c) 阴阳这相互对立的两方面,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变化
的,其表现在于:
i.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变为阳,阳也可以变为阴,如:白
天、黑夜的交替
ii. 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所谓右,没有右,也
无所谓左
d) 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相互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5.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 掌握五行的概念、主要内容
a)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 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和
变化所构成
b) 五行学说主要是以五行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c) 相生—相互资生和助长 d) 相克—相互制约和克制
e)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五行制化关系保持事物的相对平衡,推动事物的不断变化和
发展
f) 后世医家运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又制定了很多更为具体的治疗方法
如:培土生金 滋水涵木 金水相生 扶土抑木 壮水制火
1. 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
2. 相乘相侮概念
a) 相乘—相克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程度 b) 相侮—是相克的反向,亦称“反克” c) 二者均为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表现
课3:四诊
1. 得神与失神的比较
2. 各种舌代表的疾病
a) 正常舌质— 淡红而润,颜色不深浅,形体不胖不瘦,活动自如 b) 淡白—主虚、主寒
i. 淡而瘦—血虚 淡而胖—气虚、阳虚 c) 鲜红—主热
i. 鲜红苔黄—实热证 ii. 鲜红无苔 舌裂苔剥 d) 红绛—主热盛
i. 见于热毒极盛证。如:严重传染病极期或后期;久病之人多为阴虚火旺 e) 紫暗—主热、主瘀
i. 紫暗干枯少津—属热; 淡紫湿润—气滞血瘀 a) 舌体的变化:
i. 舌胖嫩边有齿印—气虚、阳虚 ii. 瘦薄—血虚、阴虚津亏
iii.裂纹甚至出现芒刺—津亏或热盛伤阴 a) 正常舌苔— 薄白而净、干湿适中 b) 白苔—主寒、主表
i. 薄白—外感风寒初起; 白腻—痰湿 c) 黄苔—主热
i. 淡黄—微热; 深黄—热重; 黄干—热邪伤津 d) 灰黑苔-—主热、主寒
i. 灰黑而干—热极伤阴; 灰黑湿滑—寒盛 a) 厚薄—了解病邪之深浅、轻重
i. 薄—病初起,邪在表。如: 外感 ii. 厚—邪较盛或已由表入里。如: 食滞 b) 干湿—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
i. 干—多见热极伤津或阴虚津液不足 ii. 湿—主湿。如: 水肿病人 c) 粘腻—多见于痰饮、食滞
i. 舌心无苔(鸡心苔)—胃气受伤或阴虚、血虚 ii. 舌苔花剥边缘清晰—小儿消化不良或虫积
2. 各种脉象代表的疾病
a) 正常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均匀和缓、节律一致 b) 按脉博的脉位高低分
i. 浮脉:浮而有力— 表实 ;浮而无力— 表虚 ii. 濡脉:主暑、主湿、主虚
iii.沉脉:沉而有力—里实;沉而无力—里虚 c) 按脉博的搏动快慢分
i. 迟脉:一息三至(约60次以下/分);主寒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