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毕业论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7 21:42: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

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

学 院 草 业 学 院 专 业 植 物 保 护 毕业届别 2010 届 姓 名 李俊杰 指导教师 李惠霞 职 称 副教授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二〇一〇年六月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 李俊杰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

李俊杰

(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植物保护专业,兰州 730070)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马铃薯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病害。甲霜灵属苯基酰胺类杀菌剂, 是防治卵菌类病害的特效药。本试验在2008-2009年采集定西、通渭、临洮、天水、陇东、陇西等地的马铃薯晚疫病病叶,共分离得80 株致病疫霉。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63.75 %的菌株表现为抗性,21.25 %的菌株表现为中抗,15%的菌株表现为敏感;各地菌株抗性表现与菌株来源地的施药水平有密切关系,并对抗药性不同的地区提出了用药建议。

关键词:致病疫霉,甲霜灵,抗药性

马铃薯是粮菜兼用的作物,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甘肃省马铃薯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一,是区域优势产业。马铃薯晚疫病是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病害,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害在我国的马铃薯产地均有发生, 一般年份使马铃薯减产20%-30%, 发病较重的年份达50%以上,严重威胁着我国马铃薯的生产[1]。近年来, 由于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 60年代培育的抗晚疫病品种的抗性在各薯区相继衰退或丧失, 使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变得越来越重。

1956年 Niederhauser首次证实了在墨西哥存在A2交配型,1984年又报道了在瑞士发现A2交配型之后, 引起各国植物病理学家的重视。因此, 很多国家的植病学者纷纷在本国展开调查研究。目前,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发现了A2交配型菌株,1996 年我国张志铭等首次报道了内蒙、山西存在A2交配型, 河北、云南、四川等省份也相继发现A2交配型,但尚未见报道福建省是否存在致病疫霉A2交配型。该病原菌主要是以无性繁殖为主,近年来各地区相继报道发现致病疫霉A2交配型,这预示着该病菌可能出现有性繁殖,其侵染能力和存活能力都将增强。

生产上,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主要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甲霜灵(Metalaxyl) 是苯基酰胺类杀菌剂,是防治该病的特效药剂, 对卵菌纲真菌有很高的活性, 可有效预防并控制晚疫病的流行, 并可提高薯块的产量和品质[5]。随着A2交配型在世界各地传播,对甲霜灵具有抗性的小种也在晚疫病病原群体中不断出现[6]、[7]。1980年夏,首先在荷兰、爱尔兰发现抗甲霜灵的晚疫病菌株,随后在欧洲其它国家、美洲及中东等地区也相继发现了抗性菌株。随着甲霜灵大面积及长时期使用,抗甲霜灵群体不断扩大。据统计[8],1986-1988年间,英国抗甲霜灵群体由41%上升到60%,1987-1989年间,波兰抗甲霜灵群体由0上升到58.5%。张志铭等[9](1999)对我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株抗药性试验表明,90年代后期使用过甲霜灵的地区普遍存在抗药性菌株,此后我国河北、内蒙、云南和黑龙江等地陆续报道发现甲霜灵抗药性菌株

[10]

[4]

[3]

[2]

。甘肃省作为马铃薯的主要生产地区,致病疫霉是否存在甲霜灵抗药性菌株,抗性程

度有多高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拟采集和分离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的致病疫霉菌株,测定其对甲霜灵的抗药性,了解抗性水平,为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样的采集

2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 李俊杰

在马铃薯生长期,采集晚疫病时选取新鲜发病的叶片。采集后,装入自封袋中,分别编号,并在自封袋上标上采集地点和日期。田间每丛采集的病叶作为一个病样。 1.1.2 供试菌株

2008-2009年先后从甘肃省的定西、通渭、临洮、榆中、红古、天水、陇东、陇西等马铃薯产区的大田或试验田中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前期病叶。共分离出80个菌株用于甲霜灵抗性测定。 1.1.3 培养基

在此实验过程中用两种方法制的黑麦培养基 (RSA) :(1)黑麦60 g、蔗糖20 g、琼脂13 g、蒸馏水1 000 ml 。(2)50-60 g黑麦、新鲜西红柿汁100ml、琼脂15-16g、碳酸钙0.4 g、蒸馏水1000 ml。 1.1.4 供试药剂

97.3%甲霜灵(Metalaxyl ,Ridomil又名瑞毒霉)原药,先用少量的灭菌二甲基亚砜溶解,待甲霜完全溶解之后,再用灭菌水稀释成5μg/ ml 和100μg/ ml的两个浓度作为母液备用。

[5]

1.2 方法

1.2.1 病叶的采集

采集新鲜的、刚发病或发病时间不长的叶片,病健交接处有明显的白色霉层,并且较纯净的病叶用于分离。

1.2.2 病菌的分离纯化

病菌的分离纯化方法参照朱杰华[11]、[12]和国立耘[13]等,将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叶经自来水冲洗,洗去病叶表面的污物,孢子囊,菌丝等,再用灭菌水冲洗两遍,放在干净的滤纸吸去水。用灭过菌的解剖剪剪去受害严重的部分,取病健交界的叶片5cm ×5cm左右,背面朝上置于经高压灭菌的1.6%~2.0%琼脂培养基上保湿培养, 24小时后,叶片背面长出孢囊梗,在无菌条件的解剖镜下,用灭菌牙签灭或灭过菌的挑针挑小块黑麦培养基,在成层的孢囊梗上刮取孢子囊。接种在黑麦培养基上。18℃黑暗的生化培养箱中3-4天后,重新挑取菌丝接种于新鲜培养基中,并放在16-18℃黑暗的生化培养箱中培养备用。

1.2.3 对甲霜灵抗性测定

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抗药性: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在黑麦培养基上培养10 d 的菌落沿边缘取直径6mm的菌块,分别移到含甲霜灵0μg/ ml , 5μg/ ml和100μg/ ml 的黑麦培养基平板中央,(其中浓度为 0μg/ ml的作为对照)置于18 ℃培养,10d 后采用垂直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每浓度处理3皿。根据抗性测定标准[2]。在含药5μg/ ml, 和100μg/ ml 平板上菌落生长量均≥40 % 对照生长量为高抗;含药5μg/ ml, 和100μg/ ml 平板上菌落生长量均≤40 % ,为敏感; 而在含药 5μg/ ml 平板上菌落生长量≥40 %对照生长量≥含药100μg/ ml 的菌落生长量,为中度抗性。

2.结果与分析

2.1致病疫霉的分离培养

采集的病叶和分离到的致病疫霉孢子囊和孢囊梗见图1。分离到的菌株参照中国真菌志(第六卷)

3

甘肃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药性的测定 李俊杰

[14]

进行鉴定。致病疫霉经2008-2009年2个马铃薯生育期的采集和分离培养,从定西分离到17个菌株、

天水11个菌株、临洮20个菌株、陇西6个菌株、陇东8个菌株、榆中6个菌株、临夏4个菌株及中川8个菌株,共收集到80个菌株。 图1 晚疫病菌侵染的病叶及致病疫霉孢子囊和孢囊梗 A B C D 注:A. 晚疫病菌侵染马铃薯叶片的症状B.在叶片上生长的晚疫病菌的白色霉层 C.晚疫病菌的孢子囊D.晚疫病菌的孢子囊和孢囊梗 2.2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抗药性

测定了80个菌株对甲霜灵的抗性,测定的结果如表1所示。在待测菌株中,敏感菌株为12株,占总数的15% ,中抗性菌株为17 株,占21.25 % ,抗性菌株为51 株,占63.75 %。通过对各地菌株的测定,各地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敏感性、抗性分布并不一致,在所有采集的地区都存在甲霜灵抗药性菌株。其中以天水、临洮和定西等3个市县致病疫霉抗药性菌株比例最高,分别占当地菌株的90.9%、80%和58.5%。而其它地区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抗性菌株的比例均在所收集菌株的1/3以上。由此可见,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用药水平下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抗性发展的速度不同,但对甲霜灵抗药性的问题在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区已经非常普遍。

表1 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结果

采集地

菌株数 敏感菌株

菌株数

定西 天水 临洮 陇西 陇东 榆中 临夏 中川 总计

中抗菌株 抗性菌株

百分比(%) 菌株数 百分比(%) 菌株数 百分比(%) 0 9.1 20.0 16.6 25 33.3 0 25 15

7 0 0 2 2 2 2 2 17

41.2 0 0 33.3 25 33.3 50 25 21.25

10 10 16 3 4 2 2 4 51

58.8 90.9 80 50 50 33.3 50 50 63.75

4

17 11 20 6 8 6 4 8 80

0 1 4 1 2 2 0 2 12

搜索更多关于: 毕业论文 的文档
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65x1f31apw7916095d6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