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11年02月01日 18:13 更改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21日在菏泽市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刘士合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左右,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4.6亿元,增长39.8%,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19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5655元,增长12%;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92.6亿元和803.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2.6亿元和172.9亿元,增幅均居全省第二位,圆满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提升年活动,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2亿元,增长22.6%,其中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完成320亿元,增长26%。新落地招商引资亿元以上项目230个,总投资930亿元。东明石化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玉皇化工10万吨顺丁橡胶,郓城洪达焦化,曹县凯雷圣奥(一期),成武达驰电气750千伏级变压器,单县舜亦新能源(一期)、宇泰光电,市开发区玉皇化工20万吨苯乙烯等185个过亿元项目相继竣工投产;牡丹区华润电厂、华盛荣镁合金,郓城赵楼煤矸石电厂,市开发区聚隆能源,巨野铁雄新沙20万吨甲醇,成武呈祥风力发电塔,东明方明化工聚合切片等260个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大力推进“1655”企业成长计划,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1家,新增
222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36亿元、利税295亿元,分别增长28%和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1%,提高0.6个百分点。“1655”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增长4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8.3%。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达到22家,过亿元的632家,分别增加6家和223家。郓城富仕达食品、成武九州科技、曹县富洋木业、巨野龙泰果蔬等4家企业成功上市,募集资金6.3亿元。
(三)深入实施城建三年纲要,城镇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提高2个百分点。市区、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全部完成。开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35个,其中市区71个;完成拆迁面积386万平方米,开工房地产面积1650万平方米,竣工110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开工680万平方米,竣工405万平方米。曹州牡丹园升级改造、赵王河下游和洙水河公园景观建设基本竣工,中山路、长城路等43条道路新修、改造工程完工,新烈士陵园、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启用。市区安装路灯3355盏,栽植乔灌木30多万棵,绿化覆盖率达到40.3%。菏泽大剧院获得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赵王河公园景观工程获得全国市政工程质量最高奖——市政金杯奖,并入选国家水利风景区。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全市启动整村建设项目298个,开工建设10万户,改造危房4.5万户。集中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公路迎国检、规范治理户外广告等活动,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总产113亿斤,实现连续七年增产;棉花总产474万担,瓜菜总产188亿斤;新增造林面积23万亩;新建林下规模养殖场区249个、大棚1803个;水产品总产13万吨。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增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31个、优质农产品基地40万亩,我市被批准为“全国牡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佳农果蔬晋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58个。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疏浚中小河道和田间沟渠8896公里,引送黄河水11.5亿立方米。启动新农村建设310个,涌现出了东明玉皇新村等一批先进典型。
(五)强化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36项,其中16项被列入省重点推广计划,14项获得省以上奖励。实施技改项目482项,完成投资210亿元,增长45.3%。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1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640亿元,增长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7%,提高3.4个百分点。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单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基地”。完成节能技改项目125项,淘汰高耗能设备892台套,能耗水平明显下降。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11公里,重点排污企业“十个一”工程全面竣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4%和0.6%。开发整理新增耕地940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万亩,为保障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条件。 (六)狠抓“四大载体”建设,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完成服务业
投资142亿元,增长77.5%。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33亿元,增长1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亿元,增长19%;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交易额724亿元,增长28%。主营业务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主辅业分离,新增地方税收1.2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8.1亿美元,增长44.2%,其中出口12.1亿美元,增长39.2%。我市被确定为“中国木草柳出口基地”。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50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总收入36亿元,增长32.4%。鄄城孙膑旅游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七)积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新增城镇就业9.2万人、社会保险参保49.7万人次,牡丹区、市开发区新农保试点全面实施,东明县正式启动。城乡低保标准有了较大提高,新建保障性住房5570套。新建改造中小学校舍57.9万平方米,城乡教师工资实现县域内统一标准发放,公开招聘教师1431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单县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和巨野、郓城、东明3县扩面全面启动,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7个、农村文化大院1015家、农家书屋1000家,送戏送电影下乡计划超额完成,元代沉船考古发掘产生了重大影响。市区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20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1.1万户,新开通公交线路8条、新上公交车100辆;改造农村公路1062公里,新建户用沼气池2.4万个,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60万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扎实有效。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监察、审计、统计、人口计生、广播电视、人民武装、外事侨务、民族宗教、防震减灾、红十字、气象、档案、史志、体育、人防、老龄、残联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0年的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奋斗目标做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坚实保障。纵观“十一五”,面对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我们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突破菏泽”战略机遇,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大干苦干,有效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既定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
——综合实力大幅攀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483亿元增加到1145亿元,年均增长15.8%。地方财政收入由30亿元增加到84.6亿元,年均增长32%,总量在全省前移3个位次,上升到第12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498.3亿元增加到1092.6亿元,年均增长22.8%;各项贷款余额由398.3亿元增加到803.5亿元,年均增长18.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342元增加到14419元,年均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92元增加到5655元,年均增长12.8%。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32:43.6:24.4调整到19.2:51.7:29.1,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由821家发展到2001家,增加1180家;主营业务收入由427亿元增加到2436亿元,年均增长41%;利税由29亿元增加到295亿元,年均增长5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15.2%增加到25.7%,提高10.5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57亿元增加到582亿元,年均增长22.6%。东明石化、步长制药、洪业化工、玉皇化工、达驰电气、尚舜化工等一批骨干企业加速膨胀,铁雄新沙、巨润玻璃、艺达家纺、金正大国际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彭庄、龙堌、赵楼、郭屯四对矿井先后投产运行,郓城矿、万福矿建设和陈蛮庄矿、张集矿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曹县煤田勘探进入详查阶段,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提高8.5个百分点。有30余项城乡规划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市区累计完成投资320亿元,大剧院、演武楼、赵王河公园、长江路黄河路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完工,市政基础设施逐步配套完善,城市综合开发顺利推进,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建设快速推进,小城镇开发全面启动。市、县经济开发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东明至巨野、曹县至鄄城一级公路基本建成,洙水河航道菏泽段工程完工,日东输油管道建设顺利推进。日南高速、济菏高速、德商高速(南段)相继建成,支撑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2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5%和8%,圆满完成了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生态市建设成效明显。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农村中小学生课本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标准不断提高。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达到30项和60项。成功承办了十一届全运会武术散打决赛。累计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先后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类社会保险新增参保229万人次。城乡低保和大病救助标准不断提高。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7922套。对口支援北川灾后重建工作提前一年完成。
各位代表,事实充分说明,过去的五年,是我们积极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步跨越的五年;是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也是我市在省内、国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的五年。 过去五年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必须立足菏泽实际创新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创新推动发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实现“四个发展”,建设“四大基地一大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繁荣发展服务业等工作思路,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更符合菏泽实际,也是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好、落实好。二是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大项目建设。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总抓手、生命线和首要任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骨干企业培育,是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结构、改变欠发达面貌的根本途径。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这样才能实现后来居上、跨越发展。三是必须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机制。良好的工作机制是推动“四个发展”的重要保障。几年来,我们建立了分工负责、督查调度、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