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空气 氧气
【学习目标】
1、记住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2、记住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及方法
3、记住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知识点1、2】
1.空气的主要成分以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固定的,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 94%,二氧化碳占0. 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 03%。
注意:空气成分是指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原理及方法
(1)红磷与氧气反应
实验步骤:
1.检查装臵的气密性 2.连接好装臵
3.向集气瓶中加少量的水,并做记号
4.向瓶中加入水,并在燃烧匙上加入红磷迅速加入集气瓶中并塞紧
5.燃烧完后,等集气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1
实验现象:红磷剧烈燃烧,发出黄光,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的白
烟;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中,至约占集气瓶内空间的1/5。
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实验原理: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集气瓶中空气的压
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实验推论: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
度后,不能继续上升,可以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注意事项:红磷伸入集气瓶内的速度要快,而且红磷过量,足以使
钟罩中密封的氧气反应完,使测得氧气的体积更接近空气中氧气的实际体积;一定在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误差分析: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呢?导致结果偏低的原因可能有: (1)红磷的量不足;(2)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减少;(3)装臵漏气(如塞子未塞紧、燃烧匙与橡皮塞之间有缝隙等),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该实验中有时气体减少的体积大于1/5,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可
能是(1)点燃红磷后,插入燃烧匙时,瓶塞子塞得太慢,使得瓶中空气受热膨胀,部分空气溢出。(2)实验开始时,没有夹或没夹紧止水夹。
2
(2)铜与氧气
【例题】实验前在一侧针管内留20ml空气,然后给装有铜丝的硬质玻璃
管加热,同时缓慢交替推拉两个注射器的活塞,玻璃管内的铜丝变黑,且装置内气体的量不再进一步变化。停止加热后,带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一个注射器中,记录下注射器内剩余气体的体积。
根据你对上述试验的理解和做试验的经验回答问题:
1.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的气体体积理论上应该减少__4毫升_____ml ,这是因为:_____因为铜在加热的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因为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0%,所以理论上应减少约4毫升_______________。
2.试验的加热过程中,多次缓慢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的目的:__为了使铜能把氧气充分反应掉,把注射器内部的氧气推出来反应掉___。
3.如果该小组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理论值,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出现的误差的原因:
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在把气体推至另一注射器时部分气体流失;或注射器活塞摩擦力过大,不能被气体压至实际位置。
4.如果该小组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于理论值,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分析出现的误差的原因。
因为没有使氧气充分反应完(铜丝不足);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空气中氧气混入。
这两个实验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是选用一种与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与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消耗掉氧气而且生成物是一种固体,对容器内的气压无影响,使容器内的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3
【例题】1. 如右图所示,甲、乙两个气密性良好的干燥集气瓶中都充满了空气。甲、乙瓶中的燃烧匙内分别放有足量的红磷和炭粉,a、b为止水
夹。分别点燃红磷和炭粉,充分燃烧后,恢复至室温,同时打开a、b,则烧杯中的水先可能进入 ( A )
A.甲瓶 B.乙瓶 C.同时进入甲、乙瓶 D.无法判断 2.(宜昌) 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
红热 条燃烧产生的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右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C+O2点燃木炭 细沙 水
CO2 。
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 集气瓶中的压强没有变化。
② 小军将集气瓶中的细沙改为一种溶液,重复上述①实验,有倒吸现象,写出能体现该溶液作用的化学方程式:2NaOH+ CO2= Na2CO3+2 H2O 。小军还发现倒吸的水量未达到集气瓶内原剩
余容积的1/5。原因可能是(答一条) NaOH的量不足 。
③ 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答一条)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它成分反应,而
且生成物为固体。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