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应知应会基本知识
注:此内容只需读懂并按要求去做,不用背熟。要求全体医护人员认真掌握,工作中随时都能用到。
一、标准预防的含义?
(1)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包括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
二、隔离的分类及标识颜色
隔离分为: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接触隔离用蓝色标识、飞沫隔离用粉色标识、空气隔离用黄色标识。
三、什么是多重耐药、泛耐药?
多重耐药:对三类以上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 泛耐药:对全部抗生素耐药。
四、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及英文名称
多重耐药菌——MDRO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五、我院多重耐药菌隔离措施(祥见“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120网站有全文)
(1)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或采取床旁隔离措施。(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2)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3)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它病人和环境物体表面的污染。 (4)进入隔离病房,接触病人包括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5)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6)进入病房,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7)发现耐多重药菌感染患者,由医生开具“接触隔离”医嘱,护士执行。隔离病室(床)的隔离标识。用直径为1.8cm的蓝色圆形贴在床尾牌的右上角。当患者治愈后,由医生下医嘱停止接触隔离,护士执行。
(8)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隔离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一般的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人专用;不能专人专用的器械,每次用后,应进行高水平消毒。保持病室清洁,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家具、门把手、栏杆等),每天清洁,擦拭消毒。
六、围手术期用药方法
术前30—60分钟给与一次足量的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超过4小时或超过抗菌药物半衰的,术中给与一次足量的抗菌药物;术后48小时内再给与一次足量的抗菌药物。
七、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是国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有关指南和规定,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预防HAP: 1. 如无禁忌症,将床头抬高30~45度;
2. 对有发生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常规做口腔护理或嘱用口泰漱口,每日2-6小时一次; 3.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4. 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每天应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5.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的管理
(1)呼吸机的清洁消毒参照《呼吸机及附件的清洗与消毒SOP》
(2)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3)湿化器中须使用无菌水,每24h更换一次 (4)每日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6. 人工气道吸痰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7.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8. 鼓励术后病人(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翻身和拍
背;
9. 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80-110mg/dl
八、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措施
1. 保持导尿管通畅。如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2. 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导尿管2周一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3. 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4. 集尿袋需放置在低于病人耻骨联合的位置,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5. 不要轻易打开密闭的导尿系统,如需打开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可从集尿袋中留置尿标本,但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6.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7. 如果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8.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9. 当病人有尿路感染征兆时,应开始使用抗生素治疗之前就先更换导尿管。
九、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最大限度地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巾,操作人员应戴帽子、
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有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
2.权衡利弊后选择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宜选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工作人员,在未治
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应用无菌透明贴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宜选无菌纱布。 2. 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有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
手卫生。
4. 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污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手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应尽早拔除导管。 (三)、询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进行细菌培养。
2. 穿刺前和留置血管内导管过程中,不要常规全身使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一般不要在穿刺点局部涂抹具有抗菌作用的药膏来预防感染。 3. 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4. 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5. 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十、传疾病上报的病种及时限
甲类传染病:2种,需2小时之内上报,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需24小时之内上报
SARS、禽流感、(肺)炭疽 甲型流感、麻疹、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 病毒性肝炎(包括大三阳、小三阳、隐源性肝炎)、肺结核(包括结核性胸膜炎)、猩红热、流脑、乙脑、伤寒和副伤寒、淋病、梅毒、麻疹、百日咳、白喉、细菌性痢疾、狂犬病、其中SARS、禽流感、肺炭疽为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应2小时之内上报。
丙类传染病:11种,需24小时之内上报。北方地区常见的有:手足口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感染性腹泻。
尖锐湿疣、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淋巴肉芽肿虽然不是传染病但也要及时上报。
十一、什么是医院感染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包括临床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十二、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日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