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征分析
摘 要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平台,具有传播碎片化的诸多特征。与此同时,这一新的工具也使得信息传播的特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微博这一社交信息平台,分析其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征,并指出其产生了负面影响。
关键词 微博;碎片化传播;影响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而由于这一工具的出现使得传统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改变,话语权的进一步进一步下移,使普通民众可以即时的了解、分享、传播、评论任何消息,使得碎片化时间充分得到利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上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面对如此巨大的使用群体,可以说使得目前的信息传播进入了“微博时代”,而由于其基本的存在于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内,因此上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碎片化特征也更为明显。下文将主要分析其传播碎片化的特征。
1微博信息传播碎片化特征
1.1传播主体碎片化
由于微博注册的低门槛,使用人数的不断激增,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的精英阶层传播,转变为草根阶层传播。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使用者通过微博将信息加以传播,这种主体上的多元,进而可以说是碎片化,使得微博的信息内容复杂多样。而其中“分享”、“@”的传播方式,也就使得信息的发出者、接受者、再发出者更加难以被统一,不同地区、职业、文化教育背景的使用者,使得传播主体呈现了碎片化的特征。
1.2传播内容碎片化
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内容体例来讲。由于其140字的字数限制,信息较其他方式而言,不可能细致、完整的记录消息的整体内容,而是以短句、词语、图片,乃至是表情的方式进行描述,没有行文的形势要求,随意性较大。
二是从内容题材来看。由于使用者多位普通公众,因此在题材话题方面也就呈现着碎片化;其次,由于话语权的进一步开放,微博所包含的话题空前广泛,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生活琐事、内心感受等等方面都被包含,用户除了浏览
相关推荐: